平糧臺古城遺址介紹(3)
2013/12/16 17:01: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2007年5月,在平糧臺古城遺址發現了一枚半圓形黑衣陶紡輪,一個既像象形文字又像圖案的刻畫符號清晰可見。這枚陶片經專家考證后,認為其上圖案是八卦中的一個文字符號離卦。這是比甲骨文更早的字符。
據平糧臺古城博物館館長張志華介紹,陶紡輪是古代婦女紡線常用的工具,這枚陶紡輪呈半圓形,直徑為4.7厘米,孔徑為0.5厘米,厚為1.1厘米,字符陰刻在上面。后經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以及有關專家辨識、研究,確定其為龍山時期的文物,距今4500多年,上面的圖案是龍山文化時期八卦中的一個文字符號離卦。李學勤教授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平糧臺曾是史書記載的“太昊之墟”,這里發現帶有字符的陶紡輪,表明這一地區確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平糧臺古城遺址發現的陶紡輪上的刻畫符號,是目前我國古文字學界發現的最早的文字符號,比甲骨文要早1500多年。【原標題:平糧臺古城遺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淮陽網 2010年0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