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鄭州街頭,路邊小店,男女老少每人一碗胡辣湯,配一盤油條,開寶馬的和騎自行車的一個樣。鮮湯加清水和生姜、茴香等調料煮沸,炒制好的牛肉丁或者羊肉丁、面筋、豆腐皮、粉帶、黃花菜之類的輔料推進鍋內,用武火熬制,再加入洗面筋水勾芡,加胡椒粉、五香粉拌勻,吃時加醋、香油,撒香菜,調辣椒油。此地水土堿性大,人們口味偏酸,嗜辣,辣中有麻。喝第一口有味,再喝一口暖胃,三口下去就覺得和這種吃食趣味相投、相見恨晚。
胡辣湯起源可追溯到北宋末年。相傳宮中有小太監回河南南陽省親,第一站到嵩山少林寺,方丈看到小太監面紅耳赤、口唇干渴,便奉上一碗少林寺的“醒酒湯”,小太監飲后體氣清爽,向方丈討要方子,小太監繼續南行來到武當山,掌門人見小太監食量很大,卻身體消瘦,就備了“消食茶”,小太監飲用數日形體漸豐,又將此方討來。回宮后讓御膳房按此二方為基礎做出一道湯獻給宋徽宗。徽宗大喜,賜小太監為國姓,御封此湯為“趙氏延年益壽湯”。靖康之難,離亂中小太監逃至逍遙鎮碼頭,被賣茶水的王老漢收留,為謀生計,小太監將茶水攤變成了早點攤。一天,一位北方客商帶了一瓶胡椒粉來吃大肉粥,王老漢不小心將客人隨手放于粥桶邊上的胡椒粉瓶碰翻,小太監無意中又將翻入的胡椒粉攪進鍋中,客人吃后,身心俱暢,通體舒泰,胡辣湯就這樣在一次次偶然的碰撞中誕生了。到中原大地,不嘗嘗地道的逍遙鎮胡辣湯,真是枉來一趟啊。文/王曉【原標題: 逍遙鎮胡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