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北京大學道家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老子學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共鹿邑縣委、鹿邑縣人民政府、河南宋河老子國學教育基金會、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聯合承辦的“老子與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2012·中國鹿邑國際老子文化論壇”,于2012年8月26~27日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舉行。來自美國、德國、比利時、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臺灣地區和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對老子與儒學及諸子百家、老子與道教、老子思想與西方現代文明、老子思想的世界意義、老子文獻的研究與整理、老子故里等專題進行深入研討,成果之豐碩,論題之精到、思想之深刻,都展現了近年來海內外老子道學文化研究的新進展,現就部分學者發言提要摘登如下,以饗讀者。
以《道德經》為主要內容的老子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化的發生發展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在傳承創新華夏文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老子文化依然具有重要價值,可以發揮其應有作用。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的重要依托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的《道德經》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之作,也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老子以“道法自然”為核心,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哲學概念,系統地闡釋了天道自然、人道守中、治道無為的生存哲學,以深邃的智慧、深刻的哲理、詩韻般的語言,探討了宇宙的形成、自然界的規律、治國的方略、身心的修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涵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等重大關系的理論命題,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提供了重要思想依托。
老子文化在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中不斷發展,華夏文明也在汲取老子文化的營養中持續傳承創新。作為先秦諸子百家的啟蒙者,老子曾向儒家創始人孔子授禮,對儒家學派產生了深遠影響;老子學說為魏晉學人所宗,成為魏晉玄學的淵藪之一,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宋明理學及“洛學”;老子的無為論發展為申韓的法家權術,老子的軍事思想啟迪了《孫子兵法》問世,老子的無名論發展為名家辯學,等等。
老子文化鑄就華夏文明的思想根基,啟迪中華思想文化的縱橫展演。老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對當今提倡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跨越時空的回應。老子文化的“道法自然”與當今遵循規律的環境保護意識,“知和曰常”與穩健均衡的生態平衡思想,“去奢從儉”與提倡適度消費的發展觀,都是高度契合的。老子認為,人源出于自然并統一于自然,且必須在自然所給予的條件下才能生存;人與自然不應成為一種對立、緊張的關系,人類的文化創造不應無視自然之理,而是應當尊重自然,遵循規律。在老子文化中,人是小我,宇宙是大我,小我只有順應大我的運動規律,自然無為,無私無欲,才能達到“至上”或“至樂”境界。老子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與現代可持續發展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為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借鑒,值得努力挖掘,大力弘揚。
老子文化以人為本,把人作為主體、手段和目的,強調對人的關懷和尊重。老子把“人”和“道”、“天”、“地”一樣,列為域中的四大之一,認為“人”與“天”、“地”一樣在宇宙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子把人分為“圣人”和“民”,把君主作為治國的主體,把民眾看作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老子強調無為而治,要求治國者不干涉百姓之事,讓百姓自由發展。“我無為,而民自化”,倡導讓老百姓自己管好自己,目的是充分運用民眾的力量;老子認為“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治國的目標,倡導治國者關愛民眾,尊重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權利。
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
和諧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得到儒家文化、墨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滋潤,而且得到以老子文化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沾溉。無論是《尚書·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對人與音樂關系的論述,還是《左傳》“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對春秋時期諸侯關系的描述,都反映出古人對“和諧”的認識,都與老子文化的和諧思想有相通之處。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自然”,就是應然之然,是事物發展應該呈現的本原狀態。對于“自然”,人們只能適應它,而不可能去改變它。只有適應自然,順應規律,方可達至和諧之境。為此,老子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主張,認為在自然規律面前,人們不要胡作為,亂作為,而要順應規律,尊重規律。老子文化蘊含的這種順應自然、尊重規律的思想,是中國和諧文化的淵藪,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老子文化視和諧為“自然”應該達至的境界,故老子提出了“和光同塵”的主張,要求人們與人和諧相處,與社會和諧相處,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只要每個人都能“和光同塵”,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就不難期待了。為此,老子特別推崇“不爭之德”,把“不爭”作為實現和諧的重要原則。他認為,“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只要人們都能奉行不爭的原則,寬以待人,謙以處世,和諧相處,世間就會減少許多紛爭,距社會和諧就會更進一步。老子的“不爭”,表面看是謙卑示弱,實則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折射出的是剛柔并濟、動靜結合的和諧思想。
老子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是傳統和諧文化的源頭。無論其對人與自然、社會、他人及人與自身和諧關系的論述,還是對達至和諧之境方式及途徑的論述,都與當下培育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相一致,與人們對和諧社會的期盼相一致。因此,我們應借鑒老子文化中有價值的積極因素,結合時代需求加以繼承弘揚,進行創新創造,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歷史傳承和文化支撐。
文化旅游開發的寶貴資源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以老子文化為基礎衍生出來的道家文化與道教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目前,我國道家文化名山幾十座,道家文化遺址有幾百個,道教宮觀1500多座,且大多依托名山大川和自然景觀,有熱點,也有看點。近年來,隨著道家文化熱的興起,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等理念受到空前廣泛的重視,依托道家和道教文化開發旅游資源,可謂正當其時。
中原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可以開發利用的道家和道教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以河南為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出生地在河南鹿邑;洛陽是老子居住和擔任史官的地方;《老子》成書于河南靈寶市函谷關……經過近些年的修復與建設,從東到西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道家、道教文化旅游線路,基本設施齊全。依托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可以使河南原有的精品旅游線路“開封—鄭州—洛陽”三點—線進一步拉長加粗,讓中外游客在欣賞中原美景的同時,更直觀地了解道家和道教文化內容,感受其神韻,接受其熏陶,汲取其文化營養,體悟其養生方法。
民間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
老子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民間文化遺產。尤其是道教出現之后,老子被奉為道教“三清”之一,有關老子的民間傳說隨著道教的傳播越來越豐富,形成了民間文化中的老子現象。民間文化中的老子,充滿神奇色彩。如老子的出生,《史記》的記載甚為簡略,但在葛洪《神仙傳》中,老子的出生則甚為神奇。《太平廣記》雜采諸家之說,老子故事則越發豐富而神奇。再如傳之久遠的“孔子問禮”,《史記》的記載不足200字,而《太平廣記》則是洋洋灑灑五百余言,表現出豐富的民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