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作為現今中華第一大姓,其來源紛亂,諸說并存,綜合以往的各種說法,可得以下七種:
其一、出自贏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顓頊后裔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文字中“理”與“李”相通)。其子伯益被賜為贏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被商紂王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又感激李樹活命之恩,便改姓李氏。
其二、認為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根據民國10年臧勵和主編的《中國人名大詞典》附錄《姓氏考略》: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老子姓李,名耳,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以李為氏。
其三、出自西晉末年古代巴人。古代巴人分布于今重慶、湘西、鄂東一帶,尊奉廩君為先祖,廩君死后魂魄化為虎,巴人因此以虎為圖騰。巴語古方言讀虎為“李”,廩也是“李”的音轉,所以到西晉末年,廩君之后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出了李特、李雄幾位成漢皇帝,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后滅于東晉。(《晉書·李特載記》
其四、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白僰古通記淺述》)
其五、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魏書·官氏書》)。
其六、出自他姓改李氏。唐朝常常對功勛卓著大臣們恩賜李姓。唐功臣武將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共l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
其七、有人認為李姓起源于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把李樹奉為氏族圖騰,因以圖騰為姓。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如《說文》所云:“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
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二十種之多。
李氏來源的七種說法中,前二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顓項、皋陶、利貞、老子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這一系統作為李唐王朝認可的淵源,成為李姓起源的主流觀點,顓頊可視為李姓的遠祖,皋陶為李姓的血緣始祖,利貞或老子為李姓的得姓始祖。
第七種以外的四種雖然得姓原因各異,但均為后起李姓,從嚴格意義上講算不上李姓起源,只能算是李姓在后世的繁衍和擴展。比如第四種南方的巴人在西晉末年定自己的姓氏為李,是因為他們的先祖廩君之“廩”與其部落圖騰“虎”在巴人方言中讀音均與李接近,依音用李姓,此時作為姓氏的李姓早已存在,巴人姓李,只是加入到李姓的大家族中而已。后來經過大唐數百年的統治,異姓尚且以改姓國姓李氏為榮耀,巴人之李更樂得依附當朝顯貴,而祖述顓項、皋陶、老子,所以巴人李姓逐漸融人唐朝國姓的李氏系統之中,在后世已很難區分了。得姓于三國時期的哀牢夷中的李姓和北魏復姓所改的洛陽李姓,也存在這種情況。唐代因功賜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16氏為李姓,更是毫無疑問地應該納入李唐王朝的國姓系統之中。
至于第七種李姓起源于對李樹的圖騰崇拜之說,應該是出自近現代傳入中國的西方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研究成果,作為一種新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文獻中沒有記載,難以信從。
總而言之,前二種說法可以合而為一,幾位始祖同為一個系統,顓項、皋陶、利貞、老子前后一脈相承,為歷代主流的正統觀點,得到廣泛信從,然而是利貞還是老子為李姓的得姓始祖還存在爭議。第三到第六種說法,均可歸于后起李姓,并非李姓淵源,只能視為李姓的繁衍和發展。第七種說法文獻無征,可置而不論。由于唐朝大規模賜姓等原因,可以說在中華姓氏中當今李姓的血脈是相當龐雜的,但姓氏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講究的是一種文化認同,李姓雖然血脈龐雜,但從文化認同上卻相當一致,因為唐代經過官方確定的李姓祖系,千百年來得到天下李姓的普遍認可。
由此可見,紛亂的李姓起源可歸納為一脈,即:遠祖顓頊,血祖皋陶,得姓始祖利貞或者老了。編著:李立新、李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