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周口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周口

公子風流散 人間遺恨長

2013/8/20 8:43:52 點擊數(shù): 【字體:

公子風流散 人間遺恨長
張伯駒與潘素 照片均由樓開肇先生提供
公子風流散 人間遺恨長
展子虔 《游春圖》(隋) 張伯駒 捐贈
公子風流散 人間遺恨長
陸機 《平復(fù)帖》(晉) 張伯駒 捐贈
    【人物簡介】

    張伯駒 (1898—1982),字家騏,號叢碧,別號游春主人、凍云樓主、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著名書畫鑒定家、收藏家、京劇研究家、詞人。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等。因身出名門,多才多藝,儒雅風流,被時人與袁寒云、溥侗、張學良并稱“民國四公子”。

    “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1937年正月,北平隆福寺街福全館傳出了余派老生的唱腔。而須生泰斗余叔巖并非臺上的孔明,他與楊小樓、程繼先、王鳳卿三位名伶甘當綠葉,陪一位票友唱《空城計》。這場本為自娛的演出,作為佳話載入了戲曲史冊。1956年7月,文化部長沈雁冰頒發(fā)一紙褒獎狀:張伯駒、潘素先生將所藏晉陸機《平復(fù)帖》等珍貴法書共八件捐贈國家,化私為公,足資楷式。現(xiàn)存最古的墨跡 《平復(fù)帖》,能進入故宮博物院珍藏,也多虧了那場堂會的主人。這是一位不世出的奇人、怪人,書畫、詩詞、戲曲三個領(lǐng)域皆造詣不凡。有人說他荒蕪正業(yè),有人贊他傲視王侯,他則依然故我,笑罵由人。這份瀟灑與通脫,為后人留下了談資。他,就是“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

    關(guān)于“民國四公子”的說法,版本不一,但袁寒云和張伯駒入選,允為公認。因二人均屬中原子弟,且別號中都有云字,又有“中州二云”之稱。所謂:“中州更有雙詞客,粉墨登場號二云。”

    張伯駒從小過繼給伯父張鎮(zhèn)芳,7歲入私塾,9歲能詩,享有“神童”之譽。成年后,進入袁世凱的陸軍混成模范團騎兵科受訓,其后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部任職。生性散淡的張伯駒厭倦軍旅生活,便不顧雙親和眾人反對,褪下戎裝。1927年起,張伯駒投身金融界。歷任鹽業(yè)銀行總管理處稽核,南京鹽業(yè)銀行經(jīng)理、常務(wù)董事,秦隴實業(yè)銀行經(jīng)理等職。雖有這般頭銜,張伯駒真正的職業(yè)仍就是玩。誠然,他玩出了風雅,玩出了學問,玩出了氣節(jié)。這樣一位玩家,在劉海粟筆下是“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那年海上花正開

    提及張伯駒,不能不提他的神仙眷侶潘素,他們的戀情上映地就在上海。

    “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嵌入“潘妃”二字的楹聯(lián)出自張伯駒之手,這是他與潘素初見時留下的辭章,那一年潘素剛剛19歲。其父潘智合乃紈绔子弟,家產(chǎn)被其揮霍一空。潘素13歲時,母親病逝,繼母王氏給她一張琴,將其賣入歡場。潘素彈得一手好琵琶,人們稱其“潘妃”。

    張伯駒在鹽業(yè)銀行任總稽核,每年到上海分行查賬兩次。其實查賬也是做做樣子的,他來上海只是玩玩而已,結(jié)果就撞上了“潘妃”。驚鴻只一瞥,愛到死方休。初見潘素的張伯駒,驚其為天人。一位叫臧卓的國民黨中將,已和潘素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孰料半路殺出的張伯駒,一下折服了美人心。潘素要悔婚易嫁,這可惹惱了臧卓。于是臧卓把潘素軟禁在西藏路漢口路的一品香酒店。張伯駒不惜屢險,在友人幫助下,成功帶走潘素夤夜北歸。這便是當年轟動上海灘的社會新聞:一品香夜半搶“潘妃”。

    張傳綵是張伯駒和潘素的獨生女,年過八旬的她坦言,對父母結(jié)合的事并不清楚。“從小家里有規(guī)矩,孩子不能過問大人的事,他們也從來不講這些。但是我父母的感情好卻是真的,父親對母親的呵護是令人羨慕的。”在張傳綵記憶中,公子張伯駒會為潘素親手煮咖啡,全力支持潘素的繪畫事業(yè)。結(jié)縭后,潘素的潛能被張伯駒發(fā)掘出來,終成一代女畫師。張伯駒填情詞頗多,但異于袁寒云,他的情詞只為潘素一人而寫。潘素也成為陪伴他走完一生的女人,無論繁華抑或蹉跎。潘素生日,張伯駒寫下:白眼看人世,梁孟日隨肩。二人結(jié)合40年后,張伯駒與老妻暫別,依然有款款深情的《鵲橋仙》相贈。“白頭共詠,黛眉重畫,柳暗花明有路。兩情一命永相憐,從未解,秦朝楚暮。”

    浦江遭綁,北平典房

    張伯駒從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曾寫道:“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后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制雖節(jié)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張鎮(zhèn)芳去世后,張伯駒成了一家之主,可以自由支配財產(chǎn)。但當他拿一所大宅院換來一張輕飄飄的字畫時,曾對他寄予厚望的母親免不了嘮叨、抱怨。家族之中,更有人斥責他為“敗家子”。除了家族的壓力,讓張伯駒更痛苦的,是有時不得不眼看著國寶流失國外。他后來回憶說:“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

    為了留住一件國寶,張伯駒時常歷盡艱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在他的收藏生涯中,最復(fù)雜曲折的經(jīng)歷,要屬與《平復(fù)帖》的緣分。此帖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有“墨皇”之稱,曾為宋徽宗收藏,此后多次轉(zhuǎn)手,清朝成為雍正孝圣憲皇后的嫁妝,死前賞賜給兒子成親王,成親王曾孫載治去世時,其諸子皆幼,恭親王被指派為監(jiān)護人。大約在此時,恭親王乘機將《平復(fù)帖》據(jù)為己有,后來就傳給了他的孫子溥心畬。上世紀30年代中葉,湖北一次賑災(zāi)書畫展上,張伯駒第一次看到《平復(fù)帖》。因之前溥心畬所藏唐代韓干的名畫《照夜白圖》被古董商買去,流轉(zhuǎn)到英國。張伯駒擔心《平復(fù)帖》重蹈覆轍,急忙托朋友和溥心畬商量。溥心畬開價20萬大洋,張伯駒根本拿不出。第二年,張伯駒又托溥心畬的摯友張大千致意,表示愿意以6萬大洋收藏《平復(fù)帖》,但溥心畬仍執(zhí)意要20萬大洋。這年春節(jié)前,溥心畬母親去世,急需大筆的錢。幸運的是,張伯駒此時正在北京,經(jīng)傅增湘從中斡旋,雙方商定了4萬大洋的價碼。張伯駒對此大為快意,“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然而,在動蕩的年代,擁有《平復(fù)帖》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張伯駒蟄居四年,深居簡出,但歹人最終沒有放過他,1941年被綁架。綁匪獅子大開口,索要300萬(偽幣),否則撕票。張伯駒搞收藏跟別人不同,他是只進不出,收藏的都是珍品,一旦到手,決不出賣賺錢。如此一來,家里越來越空,根本拿不出那么多贖金,而綁匪后臺竟是上海灘的殺人魔窟——汪偽76號總部。出于種種考慮,銀行方面也拒絕幫忙。

    萬般無奈的潘素設(shè)法與綁匪溝通,得到看望丈夫的機會。張伯駒悄悄告訴潘素,家里那些字畫千萬不能動,尤其是那幅 《平復(fù)帖》,“那是我的命”。就這樣,一直僵持了八個月,綁匪看實在要不來那么多,就答應(yīng)降價,張家以20根金條了事。此后,張伯駒將該帖縫在衣服夾層,須臾不離身,悄悄運送到西安。

    購買《游春圖》,也是藝苑美談。《游春圖》是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2013年06月25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謝莊拍馬拍出的禍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河南農(nóng)家樂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吳氏網(wǎng) 秦氏網(wǎng) 中華舒氏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wǎng)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秦腔戲曲網(wǎng) 中國晉劇藝術(shù)網(wǎng) 揚州揚劇網(wǎng) 梨園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