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走進周口 >> 印象周口 >> 瀏覽周口

發現伏羲(一)——《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中國本源文化伏羲文化》前言

2013/9/29 17:40:02 點擊數: 【字體:


    楊復竣

    第一

    伏羲生于成紀(今天水)。由于氣侯劇變的原因,伏羲從西北高原走出山洞,走出森林,出渭水,沿黃河南岸東下追趕太陽。經過長期的跋涉,最后來到了黃河下游的黃淮大平原上,融合了強大的東方太皞部族,形成太昊伏羲部族。太昊伏羲建都于“宛丘”或“陳”(今河南省淮陽)。太昊伏羲,伏羲即太昊,即太昊伏羲。這是整整一個太昊伏羲時代。史稱太昊即伏羲。

    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伏羲不但是部族酋長,而且擔當著與上帝勾通的使命,還是人世間的上帝。伏羲的名號是個人的名號,也是部落、部族、部族聯盟的名號。

    伏羲處于狩獵采集時代,在以宛丘為中心的黃淮大平原上,創造了昊昊王業與燦爛的中國本源文化。伏羲“制網罟”、“畫八卦”、“制嫁娶”、“正姓氏”、“以龍紀官”、“興庖廚”,“造書鍥”“作甲歷”、“制九針”,“始建都”,統一了中國遠古部落萬邦。

    伏羲結束了中國遠古的母系時代,開辟了中國的父系時代。

    伏羲“制網罟”,結束了中國遠古的狩獵采集時代,開辟了中國遠古的畜牧時代,而且其晚期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

    伏羲“畫八卦”,結束了人類的野蠻與蒙味時代,升起了人類遠古文明的第一道文明曙光,打開了中國遠古文明的大門。

    伏羲“興六畜(牛、馬、羊、雞、犬、豕)”,結束了中國遠古的游牧不定居時代,開辟了遠古定居時代,出現了部落村。

    伏羲“制嫁娶、正姓氏”,結束了中國遠古的亂婚、雜婚時代,開辟了“一夫一妻制”對偶婚的人類文明時代。

    伏羲“興庖廚”,結束了中國古人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始了中國的烹調熟食時代。

    伏羲“以龍紀官”,以龍為圖騰崇拜。自此,在中國歷史長河里,歷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各兄弟民族都自稱“龍的子孫”。

    伏羲一統天下部落萬邦,在宛丘筑城,建立了中國遠古的第一個原始大同政權。

    有史以來,伏羲厚享祭祀。中國有三次建史,第一次在周代。

    夏、商、周三代的“禮”相因,周公因夏商史基礎上第一次建史,即《詩經》、《尚書》、《易經》、《禮》、《樂》。這是中國歷史的本根,是中國文化的本根。伏羲被以“五祀(赤帝(炎帝)、黃帝(軒轅)、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之祭”的五帝首祀。

    第二次建史在春秋末年。

    春秋末年,孔子增刪“五經”,加之《春秋》,是為“六藝之書”,即《詩經》、《尚書》、《易經》、《禮》、《樂》、《春秋》。孔子“讀易緯編三絕”,大筆作《十翼》。孔子在《易經·系辭下》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春秋時代,孔子建立的中華民族大族譜:伏羲――炎帝――黃帝――堯――舜。伏羲位列古帝王之首。“六藝之書”是中國歷史的基石,是中國文化的基石。

    第三建史在漢代。

    漢代進一步肯定、承襲了“六藝之書”,以正史法典《漢書》記載,稱太昊伏羲是“天下王”、“上上圣人“,是中國三皇五帝之首。

    漢代大經學家(大歷史學家)劉向在整理《世經》后出現了“太昊伏羲”。其子大經學家劉歆在《漢書·律歷志》記載:“太昊作網罟,以佃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

    《漢書·古今人表》作為歷史法典正式把太昊伏羲列入古今人表。太昊伏羲為“上上圣人”。

    漢代是在中國遠古夏商周三次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在秦代進一步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徹底完成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以華夏族(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在這個關鍵時刻,劉向、劉歆父子繼孔子對中華民族始太昊伏羲的定位作出了偉大貢獻。司馬遷對以黃帝以后的中華民族祖先做出了偉大貢獻。

    中華民族大族譜從漢代敲定: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夏后大禹氏。這個大族譜從漢到明清各代相襲相承,始終沒有變化。

    至今北京有明代建筑的中國歷代百王廟,塑有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帝堯陶唐氏、帝嚳高辛氏、帝舜有虞氏、夏后大禹等一百位帝王像。

    伏羲是中國遠古時代的“百王之先”、 “三皇五帝之首”、“上上圣人”。中國人祖、中國文化始祖、中華龍的鼻祖

    如果說否定或者說置換了伏羲,那么,中國(古中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五方之民”即今中國56個兄弟民族就沒有共同的中國人祖。

    如果說否定或者說置換了伏羲,那么,就沒有了伏羲八卦,就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本源文化,中國民族文化大廈就失去了支撐,中國傳統文化就成了無本之末。

    如果說否定或者說置換了伏羲,各民族就失去了“血緣”聯系的紐帶,中國就沒有了龍的鼻祖。龍的子孫就沒有本,沒有根。那么,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的精神就難以寄托與安頓。

    清人龔自珍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墮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中國歷史不能“去”。

    中國綱紀之源,不能“去”。

    中國教化之本,不能“去”。

    第二

    《易經》是科學,是中國揭示宇宙天道規律的古老科學,是人類古老科學的皇冠。《易經》是中國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易經》有圖,《易經》象,《易經》有理,千古以來《易經》講象數理釋《易》。伏羲時代沒有文字,伏羲畫八卦,一個“畫”字把時代本質說透了。象――事物本質的外在形式表現;數――事物最科學、最本質、最準確的本質表達;理――是事物內在聯系的規律揭示、敘述。

    西方人把“科學”的定義視為文字、圖象與語言敘述的發現及規律。《易經》一有圖,就伏羲易而言,有三張圖,即伏羲八卦秩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及伏羲64卦秩序圖;二伏羲八卦本身即是數,而且又是象數理的事物本質、最為科學的數;三伏羲所有的發現,當然可以用語言的方式敘述。下面是《易經》的公式:

    太極生兩儀:

    —  0→1,

    兩儀:2的一次方(請用公式表達)

    兩儀生四象: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相交,在兩儀之上各畫一陽一陰,生成四象——太陽、少陰、少陽、老陰。

    —      —      --      --

    —      --      —      --

    太陽    少陽    少陰    老陰

    以“--”為陰爻,以B代表,“—”為陽爻,以A代表,

    四象的公式:(A+B)的平方=A平方+2AB+B平方=2的平方(請用公式表達)

    在四象之上,陰爻畫陽爻,陽爻畫陰爻,四象之上各加一陰爻與陰爻,即生成八卦:

    AAA   BAA    BBA   AAB   BAB    ABB   BBB
                   
    八卦的公式:(A+B)立方=A立方+3A平方B+3AB平方+B立方(請用公式表達)

    八卦重為六爻,生成64卦:2六次方=64(請用公式表達)

    還可以進一步的引深……

    伏羲八卦源于河圖、洛書,而洛書則是則成了今天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的理論基礎,西方科學家認為它是最為理想的電子回路圖。

    伏羲八卦是場、是數,是能量,《易經》是圖,是數,是規律,是“宇宙代數方程式”。伏羲“以卦治天下”,即以天道規律治天。伏羲八卦,《易經》是伏羲治天下的理論綱領。

    春秋末年,孔子說,伏羲“始畫八卦”。這是孔圣人的斷論。西漢時,司馬遷說,“伏羲作易八卦”。這是大歷史家的斷論。伏羲畫八卦史無疑義。

    易曰伏羲八卦,伏羲八卦秩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秩序圖,曰伏羲易;《易》曰《連山》,曰《歸藏》,曰《周易》,漢以后稱《易經》,稱《易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伏羲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其兩個發現。

    第一,伏羲發現了宇宙的兩個密碼。這兩個密碼——陰碼與陽碼,一個是0,一個是1。陰碼,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象,其數為0;陽碼,看得見、摸得著,有形有象,其數為1。在宇宙里,天體是陰陽的天體,世界是陰陽的世界,物質是陰陽的物質,生命是陰陽的生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互轉化,負陰抱陽,有形與無形相為表面里與內外,陰→陽→陰→陽……即1→0→0→1……陰陽者,有與無、盛與衰、興與亡、二者互根,二者互存,二者互變,二者互化。說到底是0與1(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原理即此二進制)。

    在人世間,符合天道規律則存在,就是1,違背了就是0。而且還要進一步說,1,不是永恒的1,不存在永恒,1要變化,要歸于0;0呢,也同樣不是永恒的0,不存在永恒,0要變化,要生成1。物質以有與無之分,其實,有中有無,無里存有,1里有0,0里有1;有與無在相互轉化,1與0在相互化變。有與無、0與1是一個相對的說法。生命有生與亡之別。其實,生中有亡,亡里存生;生與息在相互轉化,生與息在相互化變,生息同樣可以說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宇宙是這樣,萬物是這樣,人也是這樣。

    第二,伏羲發現了宇宙規律。

    天左旋,地球繞著太陽轉:乾→兌→離→震,其陽數7→6→5→4,依降次呈列;其陰數以0、1、2、3呈升次排列。

    地右轉,月亮繞著地球轉:坤→艮→坎→巽,其陽數0→1→2→3,依升次排列;其陰數以4→5→6→7呈升次排列。

    陰升陽降,或陽升陰降,陰去陽來,陽去陰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交合成太極S形狀態,形成太極動力場,至成靜極生動,靜極生變,動極生動,動極生變。動則變,變則化,極則變,極則化。陰生陽,陽生陰,陰陽交合,以生生不息。

    伏羲對人類的貢獻第二個是發現了宇宙規律。

    這是一個“對立的——統一的、發展的——變化的、自控的――控它的、開放的——全息的、有序的——系統的、循規蹈矩的——生生不息的“天道”,是謂“宇宙萬物統一全息律”。

    “宇宙萬物統一全息律”揭示了宇宙萬物從開始、成長、發展、壯大、盛大與循環的全過程。

    “宇宙萬物統一全息律”適合于自然科學,適合于社會科學。“《易經》的理論“彌倫天地”,“宇宙萬物統一全息律”適合于人世間的任何事與任何物,而且不容值疑。

    第三

    《易經》說“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八卦,八卦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兇吉,吉兇成大業。”《易經》揭示了宇宙萬物是一個平衡、和諧、全息的生命鏈。伏羲畫八卦,坤、艮、坎、巽、震、離、兌、乾。

    坤,象地:000 0+0+0=0

    艮,象山:100 1+0+0=1

    坎,象水:020 0+2+0=2

    巽,象風:120 1+2+0=3

    震,象雷:004 0+0+4=4

    離,象火:104 1+0+4=5

    兌,象澤:204 2+0+4=6

    乾,象天:124 1+2+4=7

    伏羲八卦有0、1、2、3、4、5、6、7八個數。無極生太極。無極者,是無,其數為“0”;太極者,混沌,其數為“1”,實如老子所言“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宇宙是場,是時間與空間統一的描述。宇宙是數。宇宙的變化、大小、生滅決定于數。數術窮天地,數的進退變化是陰陽的進退變化,數生則生,數微則微,數增則旺,數足則盛,數減則衰,數盡則亡。數決定了宇宙,數決定了宇宙及萬物的平衡與生息。在數難逃。

    宇宙的存在是數的存在,宇宙的變化是數的變化。無則為0,有則為1。0、1是宇宙間的兩個密碼,也是宇宙的兩個大數。宇宙萬物皆皆是這兩個數的轉換化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天是數,地是數,萬物都是數。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萬物各各是宇宙。天是大1,萬物是小1,人人都是小1。在宇宙統帥小宇宙,大1統帥小1。小人是大1的“克隆”。

    1中有01、0.2、0.3、0.4。0.1+0.2+0.3+0.4=1

    萬事萬物發生變化有一個過程,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一個陰不變,一個陽也不變;然而不變中有變,靜中有動;變化是陰陽交合的變化,先后歷01、0.2、0.3、0.4,當變化到0.4的時候,事物發生質變,不到表面現象整體量一半即0.5的時候,數己滿達到1,已經發生質變了。所以:1+1<2。但任何一個1,都是1,是世上存在的1。1是太極,是萬物之基。

    2,宇宙是一個靜而動的宇宙,靜極而動,動極而變;動極則靜,靜極則變。太極生兩儀,一分為二,又可合二為一。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一陰一陽,一者為0,一者為1,陰陽01數是宇宙規則的宣言,中國人稱之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者,路也。沒有1,不行;沒有2,同樣不行。天有日月,有了日月,才有消息,才有五氣。人有兩眼,才能聚焦看物;人有上下齒,才能咀嚼;人有兩手,才能抱一;人有雙腳,才能走路。沒有2,就沒有人,萬物不會繁衍。一陰一陽,是天道密碼。

    3,一生二,二生三。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沒有三,就沒水、木、土,就沒法生五行木、火、土、金、水。沒有五行,萬物就不會產生,就沒有人世間。3,是個活躍起分子,沒有“第三者插足”,世界就不鮮活。沒有3,就沒有萬物。3是萬物生生之節律。

    4,是兩個2,是4個1的量數,但又是4個1順序的彼此聯系,沒有第一個1、第二個1、第三個1,也更不會有第四個1。沒有4,4是1,是量,是數,是場,是順序,是物質,沒有4就不會有太陰、少陽、少陰、太陽;沒有太陰、少陽、少陰、太陽,就不會有寒暑暖涼;沒有寒暑暖涼,就不會有春、夏、秋、冬;沒有春、夏、秋、冬,就不會有生、長、槁、藏,就不會有一消一息,就沒有天殺天德,就沒有大千世界。

    5,是5個1,然而5個團體,是最大的生數,同樣是是量,是數,是場,是順序,是物質。

    天有五方(東、西、南、北、中)、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星(歲星、熒惑星、鎮星、太白星、辰星);地有五行(木、火、土、金、火、水)、五谷(麥、黍、稷、豆、谷)、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聲(角、徵、宮、商、羽)、五嗅(臊、焦、香、腥、腐);人有五指、五趾、五官(耳、舌、口、鼻、耳)、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聲(呼、笑、歌、哭、吟)、五華(爪、面、唇、毛、發)、五志(怒、喜、思、憂、恐)等等。五天一候,三侯一氣,初三月升于西方,初八升于西南方,5中有1、2、3、4、5。5=1+2+3+4+5=15,所以十五月盈,升于南方。

    5+5=10。人有十指、十趾。人是“萬物之靈長”。

    10中有1、2、3、4、5、6、7、8、9,加之10本身,共有10個數。

    10=1+2+3+4+5+6+7+8+9+10=55

    1、3、5、7、9為奇數,天數:1+3+5+7+9=25

    2、4、6、8、10為偶數,地數:2+4+6+8+10=30

    天地之數:25+30=55

    10中,有陰數,有陽數;有奇數,有偶數;有天數,有地數,有天地之數。1、3、5、7、9,天得其5;2、4、6、8、10,地得其5;1與6、2與7、3與8,4與9其差為5;1與9、2與8、3與7、4與6其為10,兩個5;1與6同宗,生水,在北方,為冬天;2與7為月,生火,在南方,為夏天;3與8成友,在東方,生木,為春天;4與9同道,成金,在西方,為秋天;5與5相守,為10,生土,在中央。5天一候,3候一氣,15天月圓,6候30天為一月;一年12月72物候,完成寒暑暖熱一個天道循環。5實為陰陽眾數之宗,天道之數之母。五奇天數之和為25,5偶地數之和30,天地之數為55。

    55由最大的生數5而本,最大的成數9所成。《易經·系辭下》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八卦源于河圖與洛書。河圖之數是55,洛書之數是45,二者合為100。

    河圖之數是55,洛書之數是45。河圖、洛書之和數是100,二者的關系是本與末、體與用。園滿者,是體與用、本與末的圓滿,出發點與歸宿點的完整。最大的生數是9,9前進一步,滿10歸0入土。這是一個生息的循環。循環10次,滿100,達到了物質與生命的極至

    6,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人體有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俯。事物有開始、發生、發展、盛大、高潮、衰亡六個階段。卦有6爻,36處都是春之說。6,是事物的六節律之6。

    7,7是一個神秘的數字。

    乾坤天地相對,乾數為7,坤數為0:0+7=7

    艮兌山澤通氣,艮數為1,兌數為6:1+6=7

    坎離水火不相射,坎數為2,離數為5:2+5=7

    巽震風雷相搏,巽數為3,震數為4:3+4=7

    7是個通天之數,稱“天七”。人女性7天一個周期,7歲生智齒,兩個7為14,14歲剛女性生天癸,來月經,男女交合才能生育。男性8歲生智齒,16歲精子成熟,可以交合生育,男女、陰陽成熟7+8=15,每月十五月圓。30天為一月,12個月360天又四分之一,地球圍繞太陽一圈,是為一年。海潮的漲落與女性天癸的周期等同。可見7的神秘并非尋常,至今7天,為一星期。人世間的萬有都是一個生命鏈,絕非孤立存在,那些表面看來不相關的事物,都有著密切聯系。北溟圖南研究,如果說把7分別除以1、2、3、4、5、6,其小數點后1——7的循環節有六個數字是1、4、7、2、5、8。這6個數它們前后跳動不停重覆。請注意這個“它們不停重覆”。7不需要巧裝打扮,已進入了神秘的殿堂。

    7數太神秘了。天上夜有北半七星,人有七竅(眼2、耳2、鼻2、口1),心有七竅。

    1÷7=0.142857

    2÷7=0.285471

    3÷7=0.428571

    4÷7=0.571428

    5÷7=0.714285

    6÷7=0.857142

    1、4、7、2、5、8不停地前后跳動排列重新組合,不斷地循環往復,不斷地重覆自己,保證了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之循環。這種循規蹈矩的循環往復是天左旋、地右轉的、太極旋轉的太極力。這種太極力產生了宇宙能源的“永動機”。

    伏羲八卦有0、1、2、3、4、5、6、7八個數,是一個宇宙天道周期,是一個圓,反映了宇宙天道。天上太陽是園形、月亮是園形,地球也是園形,人頭、人身、手指、腳趾都是園形、牛、馬、羊、雞、犬、豕等六畜是園形、飛禽走獸身是園形、連草木都是園形。在宇宙間,在地球上,大地上的萬物都是園形體,否則,連一個也不能存在。這是宇宙天道規律的反映。

    《易經》“彌倫天地”。伏羲八卦――《易經》揭示了宇宙起源、物質形成、生命誕生、意識形成的規律,不僅適用于自然科學,也適用于社會科學。……

    過去、昨天、今天、明天、后天與將來自有定規……因之,用伏羲八卦不單可以預測宇宙的變化,同時也可以預測萬物的變化。大道可循,伏羲八卦可知往知來,當然可以預測人的命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淮陽(2010-11-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