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慶
太昊伏羲位居三皇之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已經被國人普遍認同,成為不爭的事實。關于他的功績和后人對他的尊崇我已在《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中華圣地太昊陵》兩篇文章里作過論述,這里不再重復。只是目前仍有一些人在伏羲是人、是神話的問題上爭論不休,作為伏羲的守陵人不得不參與其中。過去爭論,現在爭論,以后可能還要爭論。可是,我今天說:太昊伏羲是人不是神,他被神化,而不是神話。
所謂神化,就是把人當做神來看待。所謂神話,就是關于神仙或神化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好的向往,或者是荒誕的無稽之談。
爭論的焦點首先是沒有文字記載。我們知道,中國現在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距今有3600多年的歷史。它的發現是在1899年,距現在僅100多年。在它之前,我們已知的文字是金文。如果在甲骨文沒有發現時我們就斷然不承認中國的文字史還很早,那是多么的幼稚和荒謬。如果現在說中國的文字只有3600多年的歷史也是幼稚和荒謬的。2005年11月24日,新華網報道,江蘇鹽城古象牙收藏者劉桓境收藏的傳了三代的11片古象牙上每片都刻有十個形狀各異的文字,筆畫比殷墟甲骨文字略粗,經碳14測試,為6000多年前的文字。為了在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太昊陵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啟動儀式暨中華伏羲文化論壇”,2006年5月10日,我和《中華遺產》雜志社的幾位編輯、平糧臺博物館館長,在平糧臺拍攝這座4500年前的宛丘城遺址時,意外發現了一枚距今4500年前的陶紡輪,上面刻有一文字,經清華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辨認,是八卦符號中的“離”字。這充分說明中國的文字史不僅僅是3600多年,有的是還沒有發現,不是不存在。現在西方國家有以有無文字來確立是否進入文明的論調,那是因為他們的歷史較短,有意在否定我們的文明史,我們為什么要步西方國家的后塵?同時,人類是否進入文明,也不能完全以文字來定論。淮陽平糧臺古城除很多大型排房、城墻外,城門已有門衛房,房下已有陶排水管道,既有了今天的市政設施,不能說沒有進入文明。經專家論證,平糧臺古城遺址就是史書記載的“伏羲都宛丘”的宛丘。這座古城發掘于1979年,在這之前,由于沒有考古發掘,只能說是傳說了。
另外,伏羲時代距我們太久遠,時代的更迭,大自然的沖刷,加上先民們也沒有想到要如何“青史留名”,那時的文化是很難留存和被發現的,或者是沒有及時發現,就斷然否定沒有伏羲其人其事,是極其錯誤的。當今,我們有多少家庭有族譜?有多少家庭有文字記載祖上的事跡?我們沒有見過我們的爺爺、老太爺,又沒有文字記載,我們就不承認我們的爺爺和老太爺?有關他們的東西只有靠我們的上輩和他周圍的人口頭傳給我們,我們就不相信上輩人的口傳?因此說,伏羲的功績和故事在沒有成熟的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是靠口傳一代代傳下來的。口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打上這個時代的烙印和人們美麗的想象、解釋,甚至給予拔高,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焦點之二是史書記載較少。目前,不少研究歷史的人研究古史都要以史書為憑,尤其是以《史記》為范本,為標尺,《史記》上有,就堅信不移,否則就大打折扣,或者不予承認。《史記》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懷疑的,但并不是沒有偏頗和錯誤。司馬遷寫出《史記》是一大貢獻,但是,在他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有他的局限性的。他盡管博覽群書,畢竟圖書是有限的,不像今天這么豐富,更沒有今天的電腦那么快捷。他考察了不少地方,畢竟當時的交通條件不像今天火車、飛機這么便利。他寫伏羲的內容很少,是因為他治學嚴謹,當時所擁有的資料很少,不輕易寫到書上。我們不能因為《史記》里記載少就懷疑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的地位和他所做出的貢獻。更不能說《史記》里的任何記載都不可懷疑,都準確無誤。例如,它關于老子的記載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老子年長于孔子,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陳國于這一年被楚國滅亡,當時苦縣歸屬陳國,老子是陳國人是毫無疑義的,但《史記》卻把他寫成了楚國人。
焦點之三是很久以來人們都是把伏羲當作神來敬,他就是神。中國是一個神話大國,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都有自己的神,既有區域神又有共同的神。要想搞清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道教的一些基本知識。道教是中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也稱國教,它的核心內容是神仙信仰。主宰天地者為神,長生不死者為仙,神和仙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道教創立后把他們合為一體。神仙信仰淵遠流長,從遠古的先民時期就在人們心目中蔓衍流傳。先秦時期,《山海經》、《老子》、《列子》等描述了許多有關神人、仙人、真人、至人的傳說,致道成仙活動蔚然成風。后經秦始皇、漢武帝兩次推動,使神仙信仰中的求仙活動和修道實踐,在中國古代社會上造成了廣泛影響,成為了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立道教教團,他廣泛吸收了中國傳統的神仙信仰和神話傳說,融合自身的信仰理論,最終形成了其獨特的信仰體系,使道家、神仙家、煉養家、方士、隱士等找到了歸屬,并尊道家創始人老子為始祖。在道教典籍中有大量的神仙傳記、神仙故事、神仙傳說,最早的是西漢劉向的《列仙傳》,書中記載了自三皇五帝至漢成帝時的神仙70余位,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傳記神仙192位,唐末五代道士王松年撰《仙苑編珠》記述了300多位神仙,元代道士趙道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傳記神仙700余位。
道教認為萬物皆有靈:日、月、風、雨、雷、電等是神靈;天、地、山、川、水、火等由神靈主宰;人死歸鬼,樹木有靈,頑石能思,鳥獸會言,無物不神。道教神仙的屬性表現為:一、道家哲學;二、自然屬性;三、陰陽五行;四、祖先;五、圣賢;六、功臣;七、英雄;八、奇才英杰等。三皇五帝是道教最尊崇的祖先,他們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神秘的力量和智慧,為世人創造了美好生活,從而被傳為神人。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更是被道教教義列為神人,它把“三皇”奉為“醫王”:伏羲療民疾,神農嘗百草,黃帝著醫書,所以納入神系。目前,一部分人不了解道教關于神仙信仰的形成和屬性,把伏羲誤認是等同于其它教教義的神,這是非常錯誤的。例如,關公、比干、岳飛、趙公明都被道教納入神系去敬,都當成神,都有很多被 神化的傳說,我們就因此不承認他們確有其人?
焦點之四是許多關于伏羲的傳說和故事過于離奇,甚至荒誕 ,不可相信。如創始八卦、一畫開天、摶土造人等。
先說創始八卦。目前,中國所有史書都記載說伏羲創八卦,所有傳說也是這樣,沒有任何爭議。但有一部分人持反對意見說:伏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夠創下八卦,分出六十四爻、三才、五行、二十四節氣,是不可能的。這些意見是有道理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伏羲創八卦。首先應該明白,八卦是有先天和后天之分的。伏羲所創八卦為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是周文王被囚禁羑里城后在先天八卦的基礎上推演(發展)而成的。二者的區別是:先天八卦揭示的是自然規律,如日月、四季、方向、山川河流等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在他那個時代他已經發現了這些規律,并能夠用八卦符號來代替或表示。后天八卦則是揭示人文現象,以預測吉兇為主題。現在社會上的“八卦大師”的所作所為并非伏羲的先天八卦,同時,也不都是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如果把他們混為一談,并否定伏羲創八卦,說成是迷信,是不懂伏羲文化、不懂八卦的表現。過去的幾千年,都傳說伏羲在蔡水得白龜,鑿池養之,從龜背的紋理受到啟發,創下八卦。由于都沒有見過白龜,都說是神話傳說。1984年,淮陽縣城一個叫王大娃的少年在傳說伏羲養白龜的地方釣出一只白龜,從而印證了這一傳說。否則,我們還會把他當作神話。
再說一畫開天。反對伏羲有此巨大功績的人士認為,天地的變化是天體運行的規律,不是哪一個人所為,這只能是神話。這里就有一個如何理解的問題。伏羲的一畫開天,是他在人們對世界一無所知,不知道天地、陰陽、東西南北的情況下,指出了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什么是陰,什么是陽,什么是東西南北,這在人們的思維處于一片混沌的情況下,無疑是一大創舉!
關于摶土造人。伏羲、女媧摶土造人是我國歷史上流傳最廣的故事,無疑他是神話,因為黃土捏成人的形狀后,無論如何也不會變成活生生的人,凡有一點科學知識的人也不會承認這一事實的存在。但是,我們需要的是對這一傳說要有個正確的理解。我認為這是當時伏羲、女媧老祖先的一種美好的向往、祈求、愿望下的行為。他們那時經歷了一次大地震,老百姓傳說為天塌地陷,先民們遭遇了大的劫難,死亡慘重。伏羲老祖先也和我們現在人遇到地震失去親人一樣,悲痛欲絕。那時人煙稀少,人的成活率極低。他們失去親人時,帶著美好的向往,用黃土捏人,祈禱著希望都能成活,就像今人失去親人要哭喊著祈禱能活過來一個道理。他們的這些行為和愿望被廣為傳播,傳為“現實”,一代一代,被神化,繼而變成了神話。現實社會中剛剛發生的一些事往往還被口傳得面目全非,我們有何理由去非議先民呢?怎么能就老祖先的故事中被附加一些神話傳說,就不承認祖先呢?就把老祖先的功德一筆抹去呢?
另外,還有人提出伏羲是一個時代的名號,或者是一個部落的名字,而不是一個人。我認為這種說法也是非常錯誤的。伏羲首先是一個人,是他“以木德而王天下”,統一各個部落,創立龍圖騰,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他的名字享譽四方、威震四方,他的名字是一面旗子,當代人高舉,以后的不知多少代人也都高舉,把他的名字當做民族的魂,當做“立國之本”,就像我們今天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大旗一樣。那時沒有什么主義和思想,就到處叫響伏羲的名字。所以,不能認為伏羲是一個時代的名號,更不是一個部落的名字。
當然,爭論的問題還不止這些,還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和說法。但是,不論怎么爭論,太昊伏羲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也是動搖不得的。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的地位也是不可動搖的。伏羲的故事是歷史的傳說,而不是神話傳說,他被神化了,而不是神話。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伏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