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烙畫”起源于清嘉慶年間,太上祖張良友在南陽府布店為徒,結識一烙畫江湖藝人,交友甚篤,學藝后回鄉以此為業,世代相傳,養家糊口。建國后經營慘淡,文革中瀕危嚴重。改革開放后張海寬重振“張氏烙畫”,促使這一傳統美術烙畫工藝枯木逢春,從起源至今有200余年歷史。
“張氏烙畫”的主要特征是選白櫸板材,先在板材上構圖,以電烙鐵筆烙線,在構圖的板材上作畫,烙鐵溫度200度左右。鐵筆烙板材的茶褐色焦痕程度呈現畫面的不同層次,要求火墨著色相宜,點點失誤,整幅皆毀,彌補修復已不可能。烙畫必須筆隨心動,胸有成竹,火墨成色恰到好處。烙畫板材優于畫布和宣紙,便于保存傳世,具有更深遠的保存和欣賞價值。
烙畫是我國民間傳統美術的一大寶貴文化財富,歷史上全國以河南南陽最為盛行。隨著時代各種原因所致,致使這一民間傳統美術瑰寶瀕危狀態嚴重。張海寬先生重振先祖“張氏烙畫”,并潛心研究,推陳出新,促使這一民間烙畫技藝枯木逢春。這對于我們傳承民間傳統美術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中求發展意義深遠,其重要價值是保護搶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發展中,為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增光添彩,為我們的后世子孫守護和開發這一文化財富當好筑路者。
2016年12月,由上蔡縣人民文化館推薦申報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傳承譜系:
代數 |
|
姓名 |
性別 |
生卒年月 |
學歷 |
一代 |
太上高祖 |
張良友 |
男 |
嘉慶七年(1802年) |
|
二代 |
太高祖 |
張文龍 |
男 |
嘉慶三十六年(1821年) |
|
三代 |
太祖 |
張廷軍 |
男 |
道光二十年(1840年) |
|
四代 |
高祖 |
張永文 |
男 |
咸豐十年(1860年) |
|
五代 |
顯祖 |
張新藝 |
男 |
光緒五年(1879年) |
|
六代 |
曾祖 |
張振興 |
男 |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
|
七代 |
先祖 |
張三猷 |
男 |
民國七年(1918年) |
|
八代 |
父親 |
張曹耀 |
男 |
1938年生 |
初中 |
九代 |
|
張海寬 |
男 |
1957年生 |
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