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瀏覽駐馬店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張氏烙畫葫蘆

2017/4/12 17:25:12 點擊數: 【字體:

張氏烙畫葫蘆

    張氏烙畫葫蘆源于清康熙年間,世承家傳,以張新成遠祖為始,相繼衍續九代,近三百年歷史。據《上蔡縣志》所載,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程元璋中一甲三名進士(探花),任翰林院編修,于當年衣錦還鄉。回至故里,程元璋專程赴黨店楊法村拜訪張新成遠祖,其遠祖特意為程元璋在葫蘆上燙畫“福祿壽”圖案相贈,祝福程無璋前程似錦,健康長壽。程甚悅,直至乾隆元年(公元1736),調補吏部左侍郎、兵部侍郎時,“福祿壽”葫蘆依然隨身攜帶。張氏烙畫葫蘆由此聲名遠播,得以世代相承。

    張氏烙畫葫蘆在眾多的烙畫葫蘆流派中,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氣息。該工藝發祥于上蔡縣黨店鎮楊法村,其后播及上蔡縣全境及周邊鄰縣,上世紀九十年代為鼎盛時期,其制品取材嚴格,多以春天種植、秋季成熟,歷時150多天采摘的葫蘆為主。采摘后精挑細選,將一些品相好、無裂口、無畸形的葫蘆打皮自然曬干。期間為防止烈日暴曬,霉變蟲蛀,需受一年風干再進行打磨整齊。烙畫前需經刮皮、清洗、浸泡、上色、晾干、細筆勾線等十幾道工序。烙畫時,先用細頭烙鐵燙線,后用特制烙鐵上色,上色時要輕重并列,把握好深淺層次,以便于繪制出形體效果。該工藝以烙鐵代筆,充分運用國畫中的白描、工筆、寫意等藝術手法,作品多以佛、道、儒人物,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古典名畫為素材。諸多作品中,尤以《鐘馗圖》、《八仙過海》、《彌勒佛》、《寶葫蘆》最受百姓喜愛。

    張氏烙畫葫蘆取材嚴格,題材豐富,工藝復雜,制作時需經刮皮、清洗、浸泡、上色、晾干、細筆勾線、烙畫、上漆等數十道工序。其特征為表現力豐富、線條流暢、形態逼真、意境幽深,集拙樸自然與高雅精美為一體,具有較高的吉祥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保存價值。

    張氏烙畫葫蘆工藝以烙鐵代筆,充分運用國畫中的白描、工筆、寫意等藝術手法,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圖案,呈現出焦、黑、褐、黃、白等多層次的國畫渲染效果。其作品多以佛、道、儒人物,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古典名畫為素材。諸多作品中,尤以《鐘馗圖》、《八仙過海》、《彌勒佛》、《寶葫蘆》最受百姓喜愛。其特點為表現力豐富、線條流暢、形態逼真、意境幽深,集拙樸自然與高雅精美為一體,具有較高的吉祥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保存價值。第九代傳承人張新成自幼酷愛書畫和燙畫,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父親張清河將該工藝制作傳授于他, 于2007年開始致力于烙畫葫蘆工藝制作,一直傳承至今。張新成制作技藝頗具造詣,其制品風格獨特,圖案生動多姿,內容健康向上,上秉傳統繪畫技藝,下承新時代烙畫之風。不同的藝術作品,賦予不同的情感色彩和現實意義。除一些作品為同事和朋友所做,大部分皆捐贈于社會公益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2016年,被上蔡縣文廣新局推薦申報為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承譜系:

代數 姓名 性別 生卒年月 學歷
一至三代 不詳      
第四代 張應天 1820—1860  
第五代 張玉峰 1844—1884  
第六代 張永寬 1865—1899  
第七代 張國英 1884—1930  
第八代 張河清 1921—2001 中學
第九代 張新成 1962—     本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張氏烙畫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張新成

張新成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