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房 建房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人們往往用一輩子的積蓄來改變住房條件。宅院多坐北朝南,院內坐北朝南蓋三大間房間,稱正房或堂屋;東西朝向蓋廚房、雜物房等配房(也叫偏房)。農村蓋房多請親朋好友前來幫忙,縣城則請建筑隊蓋房子。蓋房子多選所謂的“黃道吉日”開工,由主人燃放鞭炮,親手挖第一鍬土。蓋草房、瓦房多用泡桐、松樹、楸樹等做梁檁,蓋平房、樓房則用鋼筋水泥澆鑄。上梁時,在房內梁上貼書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字樣的紅紙,并燃放鞭炮。私人建房多在上梁日的中午請工匠吃飯。
80年代,確山縣城鄉(xiāng)居民多住瓦房,少部分群眾住草房。草房木梁檁,泥巴墻或磚基土坯墻,房頂用槐草或茅草覆蓋,木制門窗,低矮簡陋。瓦房房架由梁、檁、椽組成,磚砌墻,瓦蓋頂。房間用磚坯墻間隔,外間即對門的一間叫當門,里間即東西兩個房間叫里屋。城鎮(zhèn)單位中的部分單身或剛成家的青年由單位分配住房,多住在單位辦公樓上或辦公區(qū)內。
90年代初,群眾生活富裕后,或將草房建成瓦房,或將瓦房建成平房。平房房頂不起脊,用水泥預制板或鋼筋水泥澆鑄覆蓋,房頂四周砌起花墻。房內水泥地坪,富裕家庭鋪地板磚。房外單側設通往房頂?shù)臉翘荩阌谠诜宽斄罆窦Z食和衣物、養(yǎng)花種草。縣城各單位開始興建單元式住宅樓。受住房制度限制,每套面積只有幾十平方米,但廚房、衛(wèi)生間、客廳、臥室一應俱全,居住條件大為改善。90年代中后期,農民多在原來平房基礎上接蓋第二層樓房,或將舊房子推倒新建樓房,窗戶由木窗變?yōu)殇X合金窗。1993年住房制度改革后,住宅樓每套房間的面積越來越大。商品住宅樓逐漸增多,房產交易市場活躍,居民購買房子有了更大的挑選空間。有的購買宅基地自己建房。
(二)喬遷新居 搬家前習先在新房內放幾盆花或一盆發(fā)面,取發(fā)財之意。搬家也選“黃道吉日”。當日早晨未搬之前先在新房內放一掛鞭炮,意在慶賀、驅邪。親朋好友帶禮物前去祝賀,主人備酒、菜招待,稱“燎鍋底”。80年代,搬家多請親朋好友幫忙;90年代,有的城鎮(zhèn)居民請搬家公司搬運家具。
(三)院落、居室 居民習在院內栽果樹、桐樹、槐樹、桂花樹等,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門前不栽鬼拍手(楊樹)”之俗。有的居民習在院內飼養(yǎng)家禽、家畜。確山民風淳樸,部分鄉(xiāng)鎮(zhèn)居民不建院墻,有的農民下地干活不鎖配房門。
農村正房后墻不留窗戶。正房堂屋內靠后墻放條幾或桌子,上置祖宗神靈牌位。80年代前,多在后墻上懸掛毛主席像;進入80年代,后墻上不僅掛國家領導人物像,還掛以花鳥為內容的中堂畫。90年代中后期,富裕家庭或結婚新人多裝修房間,用木板或石膏吊頂,用木板包門、窗,鋪地板磚、地毯或打水磨石地板,房間裝飾豪華。尊長者多住正房的東間里屋,卑幼者多居西間里屋或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