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晉楷書書跡
楷書,又稱真書、正書,古代也曾一度稱之為“隸書”或“今隸”、“楷隸”。張紳《法書通釋.辯體篇》說:“古無真書之稱,后人謂之正書、楷書者,蓋即隸書也。” “楷”本是法式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云:“(八分)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所以八分、今草都曾經稱為楷書,后世習慣將真書、正書成為楷書。為了行文方便,現在通稱為楷書。
楷書的形成同時受到隸書和行書的影響,因為它產生在隸書、行書通行的時期。在隸書強調波挑的時候,民間為了書寫方便,在書寫隸書時往往不十分強調波挑的形式,這種比較隨意的隸書書寫方式是形成楷書的因素之一。當然,早期行書也可以是楷書的成因之一。
西晉是楷書的成長發展期,但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西晉楷書,都是20世紀以來發現的書跡。這些發現的晉人楷書書跡,盡管不是著名書家之手,還很難說代表當時楷書的上乘水平,而且許多并無明確的紀年,但我們可以依據這些書跡來考察西晉楷書的一般狀況,了解西晉這一時期的楷書進程。
(一)晉人寫經
寫經體是書法與佛教直接關系的產物,因為僧尼、經生或信士女把抄經當作一種功德行為,表達對佛的虔誠。出于禮佛的虔敬心態,抄寫時必恭必敬,字跡不但要求清晰工整,而且要美觀大方。職業抄寫經書的人稱為經生,其字成為經生書,字體則成為寫經體。經生一般都來自民間,書風不得不受佛教精神和委托人的制約。因此,寫經體的書法風格一般為清楚、整齊、自然、安詳。由于書寫人的書寫數量都很大,故又有書寫熟練等特點。佛教之外,魏晉時期道教也很流行。陳寅恪曾撰文指出:“東西晉南北朝,天師道為家世相傳之宗教,其書法亦往往為家世相傳之藝術。” 時人多有抄寫道家經籍的癖好,尤其是名家所寫之道經更是時人爭相收藏的對象。現存晉人寫經楷書書跡比較著名的有以下幾種。
《晉人寫經》,點畫粗細均勻,橫平豎直,右邊點畫的收筆多作波磔挑出,隸書的痕跡比較明顯,結體方整。
《諸佛要集經》,字形大小基本一律,結體嫻熟,勻稱而不死板。橫畫皆入筆用尖鋒,收筆滯重無波勢,捺筆有波,左細右粗,左輕右重。如“十”字橫畫重按后略上挑,頗具隸書燕尾之遺意。豎畫則現重按后輕收,形成垂針。另外有些字,如“閑”、“歡”等字,結構險峭,呈自然跌宕之勢。總而言之,該書跡,字的重心略向左上偏斜,大致具備了成熟期楷書左緊右松、上重下輕的特征。如果把一個字遮去一半來看,左邊已純粹楷書,右邊還略有隸書的痕跡。
《大涅槃經》,點畫左細右粗,左邊的豎筆多作長撇,右邊的豎筆多加粗線條并向內彎曲取勢,鉤挑處隱忍不發,左右兩邊一收一放、一陰一陽,楷書的特征比較明顯。
《法華經殘卷》,順鋒起筆,頓按收筆,橫畫左尖右粗;豎畫短促,按鋒起筆,嘎然而止;撇畫方頭銳尾,長撇多具翻飛之勢,短撇厚重;捺畫作肥筆而不出鋒,是側筆向下頓按寫成;豎鉤之筆,往往長垂無鉤。結體方正。
通過以上幾件書跡,可以看出這類楷書書跡它們書法風格的共性是:在筆法上,橫畫起筆露鋒,不作直下的側鋒或逆向的回鋒,順運動趨勢按下,干脆利落。由于行筆的速度極快,所以到筆毫鋪開時,筆畫已經運行過半了,線條顯得非常勁健銳利。橫畫的收筆不像成熟期的楷書那樣往下按頓,然后回筆作收,而是取隸書的橫勢,重按之后往右上挑處,作飄舉飛揚之狀。撇畫重按起筆,往左下方順勢出鋒,線條作圓弧狀,尖細遒媚,末端略帶回轉的牽絲,與下面筆畫意連。捺的收筆特別粗重,一般不作明顯的上挑之勢。寫點時迅速猛收,兔起鷂落,捷速異常。豎畫上粗下細,尾多懸針。鉤趯向右的重而粗,十分夸張,向左的小而尖,極力淡化。豎折之筆向內作弧勢,使得方圍字形,四角挺出,骨架硬朗。總之在筆法上隸書的痕跡在逐漸減弱,楷書的成分在逐漸增加,左細右粗,撇細捺粗,點畫線條的變化愈來愈大,形式日趨豐富。在結體上,基本上還是隸書橫平豎直、以橫向取勢的方法。由于作為主筆,引長的筆畫是橫、撇、捺、豎鉤。并且橫畫取平勢且長,豎畫短而直,因而字勢方廣平正。但往往左疏右密、左輕右重、左高右低、左弱右強,顯得有點不協調,這種失去平衡關系的結體正是西晉楷書向成熟楷書進化的內在根據。
(二 )簡牘紙書
在出土的西晉簡牘和殘紙中(尤其以樓蘭文書為主),有不少楷書字跡,通過這些楷書書跡我們可以考察西晉的楷書,盡管這些楷書書跡中有許多都沒有確切的紀年。這批早期楷書,出自不同的書手,面貌多樣,楷法也各有淵源,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風格類型。
第一種是隸意濃而古質的楷書。這類楷書還帶有比較多的隸書筆意,字形多變,有長有扁,但基本上還是平結式。在筆法上橫向筆畫左低右高,豎鉤多是平挑,豎、撇時有翻挑,捺畫多作肥筆狀。這類楷書估計是直接由“新隸體”演化而來。 這類楷書書跡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清用》、《正月廿八殘紙》、《追惟》、《八月十日》、《馬厲封檢》、《悼痛殘紙》、《日孤殘紙》等。
第二種是部分楷法趨于新妍的楷書。特點是筆畫直勁,趨于平正,筆畫形態逼進成熟的楷書。這類楷書的共同特征有:橫畫起筆按鋒,收筆頓按;豎畫在收筆處駐筆;豎撇,方頭尖尾,收筆不在發筆翻挑;捺畫,在收筆處駐筆頓按,然后折筆平出;豎鉤,豎筆頓按后向左上方挑出。這類楷書在筆法上,最醒目的之處就是筆畫的“端部”和“折點”,這是由書寫者采用“提按”的用筆方法所致。由于提按寫法的大量運用和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