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平,1955年1月出生于河南確山縣,現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河南省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鄭州大學書畫名譽教授。曾擔任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作品展、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等全國重要書展評委。書法作品曾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精品展,全國第三、五、六、七、八屆書法篆刻展,中日書法交流展,中新書法交流展,當代著名書法家代表作展,國際書法展等。書法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北京人民大會堂、黃河碑林、西安書法博物館等單位收藏。被評為2008中國書畫年度人物,2009年中國書壇十大年度人物,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30周年貢獻獎、榮譽獎。
他常常說,堅守書法事業是一種責任。這個“堅守”不僅表現在個人書法藝術創作能力的提升,同時,也體現在他對河南書法事業的領航上。作為河南書協主席,他始終致力于河南書法事業的推動與發展,引領著河南書法邁向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在書法藝術追求的道路上,他在汲取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力求豐富變化以增加內涵,并以其藝術高度和精神向度詮釋了“書如其人”的內涵。他就是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原書風”的重要領軍人物宋華平。
書法應賦予生命和靈性
初見河南書協主席宋華平,便被他身上散發的淡泊自若的氣質所吸引,經過簡單的交談之后,發現宋華平主席不僅平易近人,而且為人謙遜,言談之中無不透露著一個大家的風范。
在宋華平辦公室的墻壁上,懸掛著一幅他自己書寫的杜甫的《望岳》,在欣賞這幅書法作品的時候,觀者不僅可以欣賞到穩健的結構、流暢的線條、獨特的章法和生動的氣韻,還可以從其用筆的節奏、虛實、空間、墨色變化及形式美感中,領略到作者那種凝重蒼勁、堅毅練達的激情。在追求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宋華平宗法王鐸,吸收了王鐸運鋒抑揚頓挫且極富變化的筆法,在章法和力度上還借鑒了王羲之、張瑞圖、黃庭堅的風格,之后又不斷革新,作品風格也日漸趨于雄強、奔放、俊逸、灑脫,在河南書法界可謂是獨樹一幟。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現代人的書寫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毛筆不再作為主流的書寫工具。電腦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書寫習慣,沖擊了傳統的書寫文明。未來該如何使書法藝術更好地得到傳承,又該如何去欣賞書法藝術?宋華平談了自己的看法:“書法是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之上,簡而言之就是書寫的方法,現代科技有一定的局限性,電腦的使用很容易受到地域的限制,但漢字的實用性在生活中并沒有減弱。再者,文化的傳承還表現在如何欣賞和創作書法上,欣賞書法不僅是欣賞一種技法,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表現,更是一種文化,有別于當代一些標新立異、不入流的庸俗之作。書法不是簡單的書寫,而是在書法創作中蘊含激情,要把書法符號寫活了,賦予符號生命力,一個好的書法家,就是要賦予它生命和靈性。”
宋華平 書毛澤東 《卜算子·詠梅》一首
大力弘揚河南書法事業
上世紀80年代,在河南省書協主席張海的領導下,河南連續舉辦了“中原書法大賽”、“墨海弄潮展”、“河南書法周”等書法展覽競賽活動,在全國書法界引起巨大反響,刮起了被廣為贊譽的“中原書風”。“中原書風”是中原書法界整體的書風,是一種展現中原精神的書風,它將中國書法的傳統精神與中原氣象完美結合在一起,以雄強大氣、厚重靈動而著稱。1997年宋華平接任省書協秘書長以來,勇于開拓,繼續保持發揚“中原書風”固有的優勢,提出走“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之路,獲得了全國書法界的一致認可與好評,為中原書風的持續良好發展提供了方向把脈和動力支持。
作為河南書壇的領軍人物,宋華平始終致力于中原書法事業的推動與發展。宋華平認為當代書法家需要創作出更好的書法作品,得到更多書法大家的認可。在“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上,他通過展前的動員大會、預投稿作品專家點評、重點書法作者培訓等措施,使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中,河南創造了4個全國第一:參賽作品1141件,全國第一;藝術獎獲獎作者31人,河南有11人,占總人數的1/3,全國第一;入展作品河南94件,約占總件數的1/5,全國第一;連續三屆獲得藝術獎一等獎,創下三連冠,全國第一。僅2009年,河南省書協就承辦了“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 “全國第八屆書學研討會”、“全國著名老書法家作品展”等五項大活動。因此,河南2009年被書法界譽為“中國書法河南年”。
2013年年初在河南美術館舉行的“根植中原——宋華平書法展”也是弘揚中原書風的一種形式,之所以選擇根植中原作為這個展覽的主題,宋華平說道:“一是因為展示的是中原書風,二是因為自己是中原人,生在中原,長在中原,吸收了很多的藝術營養,對中原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
宋華平 書唐 皎然《若溪春興》一首
藝術創作要充分滲透生活
宋華平的作品曾獲河南省書法最高獎“龍門獎”金獎等多個獎項,并被多家單位與機構收藏,但宋華平最關注的卻是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與喜愛。可以說,“如何讓百姓更樂意接受,讓書法藝術在大眾之間得到普及”是宋華平不懈追求的目標。
為此,宋華平一直遵循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只有讓書法走向大眾才能保持書法藝術的生命力。書法評論家周俊杰曾經這樣評價宋華平:“宋華平的作品大氣蒼茫,將中國書法的傳統精神與中原氣象結合得很好。”正是由于宋華平一貫堅持的創作理念,他的作品才做到了雅俗共賞,真正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與推崇。事實證明:凡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引起共鳴的藝術作品,最具有經久不息的生命力,亦最能閃耀其藝術價值的光華。
作為河南書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宋華平身上被賦予了雙重責任,不僅自己的書法創作水平要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讓書法藝術在大眾之間得到普及。為此,宋華平帶領河南省書協主席團組織廣大書法家走進基層,引導他們創作更多、更好、群眾喜愛、多樣化的書法藝術作品,從而擴大書法藝術的社會影響力,推動書法事業的普及和繁榮。
書法來源于生活,脫離人民群眾,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生命之樹就會變得枯竭。在“根植中原——宋華平書法展”開幕式上,他向河南省美術館捐贈了書法作品及向駐馬店市捐贈善款50萬元,用來給貧困山區小學購買冬季服裝。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救災活動中,他個人捐款累計達數十萬元,同時他還資助7名貧困地區學生上學。這種種善舉與他虛懷若谷、大仁大義的情懷是分不開的。
另外,宋華平還談到“書法作品要多關注作者。當代書家和畫家的比率很大,大多書畫作品價格還相對偏低,但一些已經過世的著名書畫家的升值空間還相當大,比如陸儼少、沙孟海、啟功和當代一線書法家”。面對河南書法未來的前景,宋華平總結說:“只要是真品、精品,就會有好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