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最早是怎么提出來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一書中說:“少奇同志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說:公社這個名字,我記得,在這里(鄭州火車站),跟吳芝圃同志談過。在廣州開會(少奇同志去廣州向毛主席匯報八大二次會議準備情況,時間可能是1958年4月底——薄注),在火車上,有我、恩來、定一(中央宣傳部部長)、鄧力群,我們四個人吹半耕半讀,吹教育如何普
及,另外就吹公社,吹烏托邦,吹過渡到共產主義。……還吹空想社會主義,還吹托兒所,集體化,生活集體化,還吹工廠辦學校,學校辦工廠,半工半讀。要鄧力群去編空想社會主義,要定一編《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下了火車,就在這個地方,大概有十幾分鐘,跟吳芝圃同志說,我們有這樣一個想法,我們可以試驗一下。(他熱情很高,采取的辦法也很快。)(吳芝圃插話:那個時候托兒所有了,學也有了,大社也有了,還不叫公社。)工、農、商、學也有了,就是不叫公社。鄉社合并老早就有的。陸定一回去,馬上就編了那本書。八大二次會議我去講了一個半工半讀和生活集體化。后頭要北京試驗,要天津(泛指河北省,因當時天津是河北的省會)試驗。公社就是這樣來的。”
1958年7月1日,《紅旗》雜志第3期發表了陳伯達寫的《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的文章,提出“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這篇文章開始透露了毛主席和劉少奇的一次談話精神。
接著第4期《紅旗》雜志又發表了陳伯達寫的《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的文章,明確引證了毛主席的指示:“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業)、農(農業)、商(交換)、學(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層單位。”
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
這時,即1958年6月底7月初,譚震林在鄭州主持召開冀、魯、豫、陜和北京市農業協作會議,他在會議的總結中,講到了農業合作社的變革問題。他說:“像遂平縣衛星社已經不是農業合作社,而是共產主義公社。”會后,他讓信陽地委的同志到鄭州匯報嵖岈山衛星農業社的情況(當時遂平縣屬信陽地區),并向他們講了一番辦“工、農、商、學、兵”公社的道理。
信陽的同志回去傳達后,地委根據《紅旗》雜志兩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關于辦大公社的指示和譚震林談話的精神,進行了討論和研究,認為合并后的大社,實際上已構成人民公社的雛形。由地委秘書長趙光帶領工作組,首先在遂平縣衛星集體農莊試點,在原21個農業社的基礎上,又并入6個社,共27個農業社、9360戶參加。7月初,正式建立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這樣,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在河南誕生了。
嵖岈山人民公社建立后,7月中旬,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和《紅旗》雜志常務編輯李友久、信陽地委書記路憲文專程到嵖岈山公社,和地委工作組一起,召開社隊干部座談會,并到各隊調查,在總結群眾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公社研究了一些規章制度,初步制定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試行章程(草稿)》。規定各農業社的一切生產資料和公共財產轉為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社員分配實行工資制和口糧供給制相結合;總結了青年隊集體吃食堂的好處,推廣了公共食堂;同時成立了托兒所、幼兒園、敬老院、縫紉組;公社設立了農業、林業、畜牧、工交、糧食、供銷、衛生、武裝保衛等若干部或委員會,下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和組織軍事化、生產戰斗化、生活集體化。
繼嵖岈山人民公社建立以后,信陽地區在小社并大社的基礎上,在農村很快形成了走人民公社的道路、建立人民公社的輿論。到7月底,全區農村即實現了人民公社化。7月底至8月5日,由史向生主持,省委在嵖岈山公社召開了各地、市委農工部長會議,總結嵖岈山建立人民公社的經驗,在全省推廣。
毛澤東說:辦人民公社好
8月4日、5日,毛主席視察了河北省的徐水、安國縣的農村后,于5日晚11時,來到河南的新鄉。6日下午,毛主席在吳芝圃等的陪同下,視察了新鄉縣七里營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在公社大門前,毛主席仔細看著門口掛的“七里營人民公社”的牌子,他說:“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同日晚毛主席到達鄭州。
7日凌晨,史向生在專列上向毛主席匯報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情況。當談到嵖岈山公社試行簡章時,毛主席聚精會神,邊聽邊問,他說:“這是個好東西,給我!”他如獲至寶,極為高興。
省委負責同志匯報時,當談到對大社沒有用共產主義公社命名,而采用人民公社作名稱時,毛主席說:“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包括工、農、商、學、兵,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他指出:“公社的特點是:一曰大,二曰公。”
8月9日,毛主席在山東歷城縣視察,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譚啟龍等匯報,當提到歷城縣北園鄉準備辦大農場時,毛主席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結合在一起,便于領導。”
毛主席視察三省和“還是辦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很快在報上發表。大家看了無不歡欣鼓舞,精神大振。各地立即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不到一個月,河南全省農村實現了人民公社化,由原來的4.9萬多個農業合作社,合并建成了1242個人民公社,每個公社平均8000戶。
8月底,毛主席在北戴河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經過討論,正式通過了《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要求各地在秋收前后,先把公社的架子搭起來。北戴河會議結束后,中央報刊相繼發表了“迎接人民公社化的高潮”等社論。這樣,把建立人民公社的運動很快推向高潮。(摘自《探索與代價:1956~1966》,北京出版社出版,宋斌全/文)【原標題: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人民公社成立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