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詠重陽與重陽詩歌中的上蔡(2)
2013/12/11 17:23: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據歷史文獻記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飲菊花酒可令人長壽。南朝梁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插茱萸、食蓬耳、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茱萸味辛苦,可以祛風、散寒、止痛;蓬耳今無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濃厚的香氣,能明目、解毒,用之泡酒可活血,對人體健康有益。這可能是當時的驗方。現在國家規定九月九日為老人節,即取祝老人長壽之意。
上蔡縣是九九重陽節的發源地,自古就有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佩戴香囊、插茱萸的習俗,并影響深遠。2003年國家郵政局重陽節特種郵票首發式在上蔡成功舉辦。
2005年12月1日, 上蔡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上蔡縣成為全國38個文化之鄉中,第一個以節日文化為主題被命名的文化之鄉。目前,上蔡縣已成功舉辦十屆“中國·上蔡重陽文化節”。
由重陽文化衍生出來的擔經舞、扁擔轎等民俗節目和菊花酒、香囊、桃核扣、剪紙、重陽糕等文化產品也得到了傳承,其中桃核雕花和重陽茱萸絳囊工藝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陽文化節(上蔡重陽習俗)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歷代詩人詠唱重陽節的詩歌
重陽節出現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懷的重要對象。人們對重陽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據上蔡縣文化學者陳劍峰介紹,重陽詩詞從漢代就有,到了唐宋達到高峰。據統計,在先秦漢魏南北朝中有重陽詩25首,唐代節日詩中重陽詩最多,有360多首,排在第一位。陶淵明、王維、杜牧、李白、杜甫、孟浩然、王勃、盧照鄰、王安石、蘇軾、李清照、關漢卿等都創作了大量的重陽詩(詞、曲),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文學藝術寶庫。
陳劍峰認為,詠唱重陽節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王維(公元701~761年)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抒發了游子思鄉懷親之情。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倍加思念。接著詩人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千百年來,“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游子思親的名言,打動了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田園詩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的《過故人山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寫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感情。在享受故人舉辦的雞黍酒宴,開懷暢敘田園豐收熱烈的氣氛中,詩人情不自禁地說:待到重陽愉快的節日,我會不請自到,還來“就菊花”的。
邊塞詩人岑參(公元715~770年)在赴安西行軍途中,想到長安重九賞菊、飲菊花酒的節俗,寫出了《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云:“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想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這首詩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本詩與《九日龍山飲》,同作于當涂。郭沫若對此的評價是:“詩的格調情趣完全相同,把李白豪邁之氣差不多洗脫干凈了。簡單20個字,不僅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兩次大蹭蹬的——賜金還山與長流夜郎。花遭兩次重陽,人遭兩次重傷。語甚平淡,而意境卻深遠,好像是在對自己唱安眠歌了。”
詩圣杜甫(公元712~770年)《九日》云:“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此詩是大歷二年(公元767年)重陽節杜甫在夔州登高所作。詩人寓居他鄉,在重陽之日,抱病登臺,獨酌無意,眼前所見、耳邊所聞,都讓作者愁腸百結。是什么讓作者如此傷懷?有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歲月催人老的感慨,更有對時局對戰爭的關切。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黃巢(?~875年)在《不第賦菊》中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全詩氣勢磅礴,“待到秋來九月八”,不僅為諧韻,也是為點出重陽節俗。
也正是由于佳節思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寫的《醉花陰》受到宋明以來詩論家眾口一詞的贊賞。詞云:“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中寫一少婦度日如年的郁悶生活。她以蕭瑟的秋菊,比閨中少婦獨守空帷的清瘦與相思,怨婦的形象塑造更為逼真動人。
而毛澤東(1893~1976年)的《采桑子·重陽》曰:“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該詩一改自古重陽詩詞多凄涼寂寞之慨的傳統,以一種與天競老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創了重陽詩意的新境界。毛澤東寫《采桑子·重陽》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統一在藝術形象里。由于對革命前途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他描繪的秋光、秋色明艷而壯麗。選擇“黃花分外香”這一形象,側重表現色彩艷麗,選擇“寥廓江天”與“萬里霜”這兩種形象,側重表現境界開闊。
重陽詩歌中的上蔡
重陽時節,秋意正濃,天朗氣清,葉紅菊黃,正是登高望遠、飽覽秋色的大好時機,和清明節“踏青”同樣富有詩意。重陽節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遠眺的習俗。上蔡縣城西南的蘆崗上,有蔡侯玩河樓,雄踞蔡國故城墻上。登上樓臺遠眺,西面嵖岈翠峰插云,東面洪河蜿蜒若帶,周圍數十里的村落、田畝、丘陵、林木、道路、溝渠,星羅棋布。尤其是上蔡縣城,街道縱橫,人如流水,車若蛟龍。因此,明清以來,經常有人到此登高賦詩。
作為對上蔡歷史文化頗有研究的學者,柳書波認為,歷代詩人對重陽節數不盡的詠唱詩中,都離不開賞菊、插茱萸、登高的節俗,但我們從上蔡縣志史中看到,古代詩人對重陽節的詠唱,卻別具特色。詩人們重陽節登山不是興致所至,而是視為不可少的活動,事前相約結伴而行,步著桓景登高走過的路,沐浴著秦風漢雨的洗禮,登上蔡侯玩河樓,把酒臨風,直抒胸臆,留下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北宋上蔡人祖無擇為人仗義,對師友誠實。他不但勤政愛民,而且詩文也頗有名氣。他在五言律詩《九日登城上亭呈都督水部》中寫道:“何處稱登臨,高城接遠岑。酒杯深映玉,菊葉細浮金。美景年年定,衰容日日侵。感時無限思,偏動洛生吟。”詩歌清新明快,情深景真,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頌。清修《上蔡縣志·藝文志》曰:“史稱其為人篤師友,工詩文。”
清代康熙年間進士、上蔡人冀景雋的《九日登樓有懷》云:“重陽無伴獨登樓,一望川原盡是秋。相國冢荒孤柏在,玩花臺廢野云浮。風高樹葉蕭蕭下,水流龍潭細細流。無那故人天氣遠,菊黃萸紫總生愁。”因“無伴獨登樓”,難免感到孤寂,美好的秋色也無心欣賞,看到的只是有幾株陰森森松柏的相國冢和荒煙蔓草中的玩花臺而已,就連那重陽節人們欣賞的黃菊、茱萸,看著也會讓人生出幾絲愁緒。
清代光緒年間舉人、上蔡人李杰英的《重陽偕友登玩河樓》卻是描寫在望河樓瞭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飲菊花酒時的另一番情景。重陽節將臨,就“擬準重陽結隊游”,到重陽日,詩人們雅興滿懷,結隊登上岡山的玩河樓,放眼四望,落葉隨風,江流貼地,雨余鴉噪晚,霜冷雁鳴秋,伴著結隊登山、興高采烈的詩人,大好秋色盡收眼底。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九九重陽節作為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無疑是中華民族的一份重要歷史遺產,其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價值仍然值得世人尊重。在今年的重陽節來臨前夕,記者采訪了部分專家和學者。歷代詩人對重陽節數不盡的詠唱詩詞中,都離不開賞菊、插茱萸、登高的節俗,而且多為傷感、離別、思親而發,但記者采訪有關專家、學者后得知,古代詩人對重陽節源于上蔡的詠唱,卻別具特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3年10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