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以《鐵水變煙花》為題詳盡報道確山打鐵花藝術,再現了——
記者 張新義 通訊員 李 璞
3月27日,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中央電視臺10頻道)以《鐵水變煙花》為題目詳盡報道確山打鐵花藝術,再現駐馬店市2010年農歷正月十六天中廣場確山打鐵花表演壯麗景觀,深度揭秘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年絕技,全國數以億計的觀眾目睹了中原文化奇葩——確山鐵花的表演盛況。喧天的鑼鼓,奔騰的巨龍,繽紛的煙火,炫目的鐵花,使觀看者拍案叫絕,嘆為觀止。
確山鐵花又叫“打鐵花”,是流傳于確山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傳統煙火,二十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曾舉辦過2次,后中斷20余年。1988年經過改進,確山縣舉辦了打鐵花煙火晚會。這一久違的民間傳統煙火,以其驚心動魄的恢弘氣勢,使觀者無不拍手叫絕。當時媒體在報道這一盛況時,稱之為“中原文化奇葩,民間煙火之最”。此項活動作為地方特色文化,被收入1988年《河南文化藝術年鑒》。
確山鐵花的表演形式和操作過程充滿了神秘和驚險:組織者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時,先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也叫“上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也叫“下棒”),赤裸著上身,頭上反扣一葫蘆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于熔爐和花棚之間,一棒鐵花沖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后,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散開來,沖向夜空,猶如火樹銀花,絢麗多姿,光彩奪目。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等,頓時,鐵花倒懸如火山噴發,鞭炮齊鳴似兩軍激戰,霧嵐氤氳,流光溢彩,驚心動魄。
確山鐵花源遠流長。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據考證,古時候不僅大作坊、大字號的工匠組織舉行確山鐵花活動。村鎮集市中的小爐匠、小鐵匠鋪,也會舉辦小型的打鐵花活動。他們一般不搭花棚,也不舉行祭祀活動,只是選擇一棵不太高的柳樹或棗樹,把鞭炮、起火綁在樹上,把群眾自愿捐送的廢鐵化成鐵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樹上打。每逢新春佳節、重大慶典,“鐵花會”會出面組織熱愛此項活動的社會人士參加、籌辦打鐵花活動。活動經費一般由各行各業集資,或由官宦之家、當地富豪出資,或由群眾捐資。每次打鐵花前會貼出告示,親朋好友、商賈攤販相互傳遞消息,南至信陽,北到漯河,東達周口淮陽,西通南陽都有人來觀看,有時汝南、正陽、遂平、泌陽等地的“龍燈會”、“社火班”也趕來獻藝助興。確山4鄉的民間文藝班會,也都不邀自來,在確山縣城和打鐵花場地四周表演,形成了自發的比賽活動。清末民初,確山打鐵花老藝人還曾多次應邀到禹州和漯河等地獻藝。從上世紀20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前,因兵荒馬亂,天災人禍,確山縣總共打了2次鐵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幾乎絕跡。
1983年,時任確山縣文化館副館長的楊建軍開始著手發掘確山鐵花。這位童年時曾一睹打鐵花那輝煌燦爛、極富震撼力場景而留下深刻印象的知識分子,要把這項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民間活動恢復、振興。
城里的老藝人、“故事簍子”、三教九流成了楊建軍的朋友。自己不吸煙,他卻整日揣著煙,遇見這些朋友,他一支煙遞上去,大家便擺起了龍門陣,哪怕與打鐵花有關的細枝末節,他都要認真記錄下來。大家口口相傳的共性東西,他進行肯定,不同的說法,他要問許多人,再去一一考證。70多歲的樂山道士李清真成了他的忘年交。一有空閑,楊建軍便陪著道士采藥、聊天,一點一滴地從這位博聞強志的老道士和那些老藝人那里,理清了確山鐵花的歷史淵源。
打鐵花老藝人李萬發是確山鐵花會會首,也是楊建軍父親的拜把兄弟。憑著這層關系,他說服老人收下他這個弟子,潛心學習只在父子、師徒中相傳的打鐵花技藝。受到激勵的楊建軍更加癡迷,他開動腦筋,從花棚形狀到設彩、鐵汁熬煉,沒有一處不琢磨。
在他的反復琢磨下,原丈余高的三角單層棚改建成了兩丈余高的雙層四角大棚。花棚頂正中又豎起十余米高的中彩“老桿”。根據地形,他又設計出半月形、長方形、塔狀等不同形狀的花棚。設彩時,他精心設計,研究煙花與鞭炮的最佳搭配方案,細致到第一層起火、煙花如何綁,第二層起火、煙花又如何綁的程度。
身體力行地嘗試為他豐富確山鐵花的資料帶來豐富合理想象的空間。此時,確山鐵花的歷史淵源、師承關系,經過他潛心采風、鉆研,已形成大致脈絡。1993年,他寫的確山鐵花材料入選省文化藝術年鑒,這是以文字形式第一次記載下確山鐵花。他寫的論文《確山鐵花考》榮獲全國優秀論文獎。
2002年,確山縣為歡慶五谷豐登的好年景,決定組織一次打鐵花。此時,距離上一次打鐵花已時隔14年,楊建軍的恩師李萬發、摯友樂山道士李清真已先后過世。自發的民間鐵花隊人員也已七零八落。但對鐵花萬般熱愛的楊建軍迎難而上,立即著手重建工作。沒人,他一個人一個人地去尋找,一個人一個人地去發展。憑借著鍥而不舍的精神和為人忠厚的個人魅力,一支20人的鐵花隊又拉了起來。沒有熔化鐵的爐子,他到處去問,聽說瓦崗大山深處一匠人還有這樣的爐子,他立即趕去。第一次對方不答應,他第二次去,第二次不行,他第三次去,最終取得了匠人的支持,借得了熔爐。
這一次,確山打鐵花煙火晚會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當晚,來自四鄰八鄉和鄭州、開封等地的10萬余人興致勃勃地觀賞了鐵花煙火。照楊建軍設計、設彩、搭建的花棚,不負眾望,在鋪天蓋地的鐵花中,形成了夜空中一幕金黃燦爛、美不勝收的好風景。忙碌在這次煙火晚會上的楊建軍當日僅休息了2個小時,但他仍舊心花怒放,因為心為之系的打鐵花又一次重見了天日。
2004年元宵節期間,確山鐵花第一次走出駐馬店,應邀到鄭州第三屆中原文化廟會上展演。三場展演中,10余萬人把場地擠得滿滿的。展演下來,鐵花隊成了明星,廟會上賣飲食攤主的甚至主動為他們免費供應餐飲。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臺灣《豫聲報》、《羊城晚報》及《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電視臺10余家省內外新聞媒體予以報道,稱確山鐵花為“中原文化奇葩、民間煙火之最”。省有關領導稱贊道:“確山人民為省會送來了難得一見的民間煙火,真是美不勝收,極其壯觀,鼓舞人心。這是中原僅存的民間文化瑰寶,全國也不多見,一定不能失傳,要進一步挖掘整理,讓其保存下來,流傳下去。”
確山鐵花靠神奇的魅力在此次中原文化廟會上一舉榮獲金獎和特別金獎。楊建軍榮獲特殊貢獻獎。隨后,確山鐵花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文化遺產保護工程”。2005年,再次受邀參加第四屆中原文化廟會的確山鐵花隊又一次贏得輝煌,榮獲表演金獎。楊建軍獲優秀組織工作獎。2006年春節,確山打鐵花又受邀到開封清明上河園表演。
2008年2月,素有“中原文化奇葩,民間煙火之最”美譽的河南大型民間傳統表演確山打鐵花應邀進京舉行展演,這一至今瀕臨滅絕并榮登“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表演在大興北普陀影視城舉行的春節大廟會上“復活”,迸發出魅力火花。確山鐵花在這次“中國民間文化進京展演展示活動·中原文化藝術節”活動中,獲金獎第一名,被授予“中華第一鐵花”的稱號。
曾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確山鐵花,在確山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逐漸閃現繽紛的異彩。如今,經過改進的確山鐵花,由原來木桿搭制花棚為鋼管搭制,高度由原來的一層3米多,增至兩層6米多。過去,花棚上只綁鞭炮、起火,如今增添了各種煙花和帶響的起火。打鐵花的同時點放禮花彈,天上地下相映生輝,場面更宏偉、更壯觀、更美麗。
確山鐵花走出確山,走出河南,走向了全國。【原標題:確山鐵花 文化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