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水變煙花,金花四濺,流光溢彩。駐馬店確山鐵花中斷26年之久,瀕臨滅絕。后經傳承人數十年不懈努力挖掘終于1988年重新面世,并以其驚心動魄的恢弘氣勢和萬花吐艷的壯麗場景,令無數觀者拍手叫絕,嘆為觀止。被稱為“中原文化奇葩,民間焰火之最”。
近年來,確山鐵花成了“大明星”。2004年至2009年的春節期間,確山鐵花連續6年分別應邀赴首都北京、省會鄭州、古都開封、黃帝故里新鄭等地表演。最長的一次是2008年應“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進京展演展示組委會”的特別邀請,連續表演10余場。2010年3月中央電視臺以《鐵水變煙花》為題對確山鐵花進行了深度報道,相信還有很多人記憶猶新。那么,在“千年奇葩”的綻放下,這一民間技藝是如何發掘、傳承和發揚的呢?
千年積淀:孕育“文化奇葩”
確山鐵花源遠流長,據考證,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最早的確山打鐵花活動是道士們祈福禳災、驅邪除妖的法事手段和民間五門工匠每年年初舉行開業慶典時與道士們共同祭奠神靈的儀式活動,具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和五金行業的特征。在古代,除道教祭祀外,很多官宦、鄉紳、商號、大戶人家或新宅奠基、或還愿祝壽,或金榜題名、或升遷嫁娶、或新的行業開張等,都要舉行打鐵花活動以示祝賀。
確山鐵花歷史悠久,包涵著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冶鐵文化、道教文化、民間工匠文化、廣告文化、祭祀文化、社會文化、節慶文化、信息傳遞、技藝傳承、火藥及煙花等鞭炮的誕生與發展等大量古代文化信息。但是,確山鐵花的發展之路也并非一路平坦。從20世紀20年代到解放前,因兵荒馬亂,天災人禍,確山縣只舉辦過兩次打鐵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幾乎絕跡。
30年發掘:再現“火樹銀花”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政府和民間的高度重視下,使得確山鐵花絕技終于得以重現人間,再顯生機。1983年,作為確山鐵花第六代傳人,時任確山縣文化館副館長的楊建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帶領一幫民間藝人開始發掘確山鐵花。打鐵花主要有三種技藝:搭花棚、設彩、擊花。在多次的摸索和實踐中,楊建軍根據地形,設計出了半月形、塔狀等不同形狀的花棚。“設彩”時,他精心設計,研究煙花與鞭炮的最佳搭配方案,細致到第一層起火、煙花如何綁,第二層起火又如何綁的程度。
1988年,時隔26年,確山縣委、縣政府舉辦了一場打鐵花,楊建軍實現了親手打鐵花的夢想。當看到打在空中的“滿目”星輝時,他激動不已。但此次打鐵花并未引起轟動,技術上存在不少“硬傷”,不過,經過楊建軍等人的潛心采風、鉆研,已形成大致脈絡。2002年,當地政府為歡慶五谷豐登的好年景,再次組織了打鐵花。這一次,確山鐵花打出了空前的成功,確山鐵花絕技終于得以重現人間,再現生機。2007年,確山鐵花被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確山鐵花躋身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年推介:成就“焰火之最”
2004年元宵節期間,確山鐵花應邀在鄭州第三屆中原文化廟會上連續展演三場,十余萬人歡看,引起轟動,被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臺灣《豫聲報》、廣州《羊城晚報》及《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商報》、《鄭州晚報》、河南電視臺、河南衛視等十余家省內外新聞媒體和全國互聯網都予以報導,不少報刊還在頭版配發了巨幅照片、醒目標題,對這一獨特的、瀕于滅絕的民間焰火予以介紹。
2012年元宵節期間,確山鐵花應邀在上蔡鵬宇國際城表演三場。5月份,確山鐵花又應邀赴湖南瀏陽國際煙花錦標賽上為中外觀眾進行了表演,受到高度評價,很多國外友人說:“沒想到在沒有煙花鞭炮之前,中國人的鐵花焰火竟也會這么恢弘壯觀,絢麗美妙。中國的文化太深奧了!”。
省民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全國民間文藝專家夏挽群說:“確山鐵花是河南獨具特色而又瀕臨滅絕的優秀民間文化遺產,稱得上中原一絕,此種形式的大型鐵花,據我所知全國僅存確山一家,要把有關資料報上來,盡快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近年來,確山鐵花已成為河南省、駐馬店以及確山縣的一張亮麗名片。各地紛紛邀請確山鐵花前去表演,確山縣政府也對確山鐵花采取展示性保護措施,經常舉辦確山鐵花表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事實證明“確山鐵花”不僅是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的理想文化載體。美麗、神奇、恢弘壯觀的確山鐵花,正在逐步與市場接軌,走出確山、走出河南、走出國門,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奉獻。記者 宋向樂 實習生 曲飛帆【原標題:確山鐵花——“千年奇葩”初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