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實行科舉取士,草書、行書不易辨識,清楚明白的楷書成了科考通用書體,當時知識分子無不精習。
楷書到唐代成熟,顏真卿創造了標志楷書藝術最高峰之一的顏體,他將自己剛正大度的人格融入書法作品中,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書風。
顏楷用筆藏頭護尾,線條骨肉豐腴,結字端莊秀麗,篇章樸茂充實,把楷書之美推向極致。能夠激發人昂揚奮進的審美情趣,感受到唐帝國博大恢宏的氣象。
顏真卿之后,柳公權楷書以骨力取勝,形成“顏筋柳骨”。
顏的書法太有名了,在眾人印象中,他往往只是個書法大家,但在歷史上,他首先是一位有為有德的政治家。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上為瑯琊(今山東臨沂)人,故他自署為瑯琊人。734年顏真卿舉進士第。753年被調離朝廷,出守平原郡(今山東德州)。
顏真卿到平原郡后,看到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已有反叛跡象,就以防備水患為名搞戰備。表面上,他很招搖地召集文士,飲酒賦詩。安祿山秘密偵察他,認為顏真卿是個書生,不必重視。
755年,“安史之亂”起,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失陷。只有平原郡“城守俱備,賊不能進”。顏真卿又派人通告常山太守、他的堂兄顏杲卿,相約聯合抗賊。黃河以北17郡公推顏真卿為帥,組織兵力20余萬雄立河北,軍威大振。此時的顏真卿,豈止是一書生,“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756年,史思明攻陷常山,顏的堂兄顏杲卿被殺。顏真卿與亂軍多次交戰,殺賊甚眾。安祿山攻陷洛陽,殺留守李 、御史丞盧奕、判官蔣清,派人拿著3個人的頭到河北地區威脅勸降。到平原郡,顏真卿殺掉了安祿山的使者,把三位官員的首級鄭重安葬,以示絕不投降。
平原郡抗擊叛亂,顯示出顏真卿是一位忠于國家、有遠見、有組織才能的杰出政治家。
顏真卿后來回到朝廷時,已是肅宗皇帝,之后又經代宗、德宗,按他的才能和政績,朝廷不能不提升、任用他。他在朝中,為官剛正,什么意見都敢提,什么人都敢批評,弄得權臣們很不高興,就想法把他排擠出朝廷,貶謫到地方。顏真卿宦海沉浮,時升時降。
但顏真卿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兢兢業業,廉潔奉公。唐玄宗時,安西都護趙含章為了一個好位置,廣行賄賂,九品以上的官幾乎讓他“一網打盡”。后事情敗露,玄宗大怒,查處受賄官員,獨顏真卿未受賄賂。玄宗感慨地對顏真卿說:“古人以清白留傳子孫。現在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你一人了!”
“安史之亂”平息后,地方藩鎮勢力日益強大。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亂,攻陷汝州,威脅東都洛陽。宰相盧杞向皇帝建議派顏真卿去勸諭李希烈。李希烈決心反叛,絕無勸止可能。派顏真卿去,等于羊入虎口。顏真卿前往許州勸諭李希烈,李不聽從反勸顏投降,顏真卿當然嚴辭拒絕。與此同時,唐德宗詔令各路軍馬討伐李希烈,李希烈連連失利,逃回蔡州。顏真卿被挾往蔡州,軟禁于龍興寺。
顏真卿自知必死,遂自作遺表、墓志、祭文,指居室西壁下說:“此吾殯所也。”
題寫“天中山”及“鳶飛魚躍”,都是軟禁于蔡州時的事。
李希烈建立“大楚”,派人回蔡州詢問顏真卿登基禮儀,顏真卿憤然答道:“所謂禮儀,只有諸侯朝天子禮,絕無僭越之禮。”李希烈惱羞成怒,令部將辛景臻威嚇顏真卿,在庭院中堆滿柴草,澆上油點燃。顏真卿毫無懼色,縱身赴火,辛景臻慌忙阻攔,李希烈聽說后驚嘆不已。
784年,李希烈軍事上迭遭失敗,為泄憤,決定殺死顏真卿,于是派人到蔡州。顏真卿得知使者是李派來的,便高聲怒罵,使者縊殺顏真卿。
唐之后的人,對顏真卿都有高度贊揚。比如南宋人洪邁所著《容齋隨筆》中說,雖然顏真卿被殺害了,但他在蔡州期間,打擊了李希烈的囂張氣焰,激發了天下剛烈之氣,對叛將歸順朝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顏真卿被殺害,大概是上天有意使他流芳萬世,成就他光輝義烈的一生吧!
“汝南人為他立碑、造廟,并將其所書厚重遒勁、氣勢磅礴的‘天中山’三個字,刻石立碑。他所維護國家統一的浩然正氣,也將雄峙天中,萬古長存。”邵建民說。
聞說中州中在此九層塔立亦佐證
悟穎塔,又名無影塔,其具體建造時間,史無記載。據河南省文物部門考證,此塔始建于北宋早期。1984年10月在修葺該塔時,在第八層發現一通長0.45米、寬0.28米、厚0.08米的石碑,文字是“隆慶元年(1567年)崇藩王施財重建寶塔”。這是明朝再次重建的證據。
又據《汝南縣志》記載,塔名悟穎,是它的建造者悟穎和尚的名字,至于無影塔名來源,是因為“每逢夏至正午無影,故名”。這座玲瓏的九層塔目前已是“國保”。
南關吉祥寺早已廢棄不存。現在的悟穎塔坐落在一片空地上,塔側是新建的碑廊。塔東南不遠處便是規模龐大、金碧輝煌的南海禪寺,寺院已建了十幾年,即將完工。
兩去汝南,兩看無影塔,第一次認為“太平淡了”,也是,看過嵩山密集的塔群后,別的塔總覺得不夠味兒。
第二次,仔細查看,才看出點兒味道來。
塔高20多米,壁面磚用石灰漿黏合壘砌,壁體內磚與磚之間用黃泥漿黏合壘砌,整個塔身從第一層以上寬度逐層收斂,高度均勻遞減,塔的輪廓為弧線形,塔身顯現出優美秀麗的身姿。
塔基為單層須彌座,九層塔身,第一層最好看,有拱券門、格扇門和假窗,格扇門分三部分,中部雕刻纏枝牡丹的腰華板,下部雕刻壺門和動物形象的障水板,“為河南省數十座同期塔所僅有。”《悟穎塔申報國保資料》上說。
塔內砌有盤旋梯道,可拾級登臨。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生活久了,再高的塔,也不覺其高。但因為汝南高層建筑少,視野還算開闊。
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漢文化專家陳江風教授認為:“塔本身也是一個呼應天中山的有力證據,汝南人有關于天中的認知,要找東西坐實它。無影塔一說不會憑空而來。”
夏至日中塔腳無影,怕是很多塔都會有這種現象,唯有汝南這座塔以無影塔命名,還是因為汝南民間的“集體無意識”,才會用“天中說”的符號與語匯套用周圍的事物。
關于無影塔,還有一個傳說。
遠古時,汝南是一片沼澤地,沼澤里一個水怪,一有興致就玩水,一玩水就成澇災。大禹治水時,開挖汝河排出了積水,又設計制服水怪。
一天,水怪變成一個老人,去找大禹斗法。大禹識破其身份,事先準備好一條帶鎖的鏈條,又把鏈條變成一碗面條,讓水怪吃下去。面條下肚,水怪感到肚子痛,趕緊往外吐,但吐出的只是鏈條,心已被鎖住,水怪喊饒命。大禹對水怪說:“今天饒你不死,但你要隱居修行,不準再出來禍害百姓。”水怪連聲稱是,大禹讓人挖了一口直通東海的井,把水怪鎖在里面修行。
后來,水怪又回來禍害百姓。皇帝知道后,下詔建塔封上井口,鎮住水怪。這座塔就是無影塔。
這個故事,放在汝南歷史上水害嚴重的背景下,透露出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汝水古代是害河,這里的人民很早就開始治水。上古時候,汝水內產白龜,岸上長蓍草。洪水泛濫時,伏羲氏從河內釣白龜,用蓍草燒灼龜甲,卜出兇吉禍福。這是祭水。之后,逐漸向治水邁進。兩漢時期,當時全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鴻隙陂,就誕生在這一帶。
鴻隙陂是由治水專家、汝南太守鄭當時修建的,他把流經上蔡、平輿、汝南、新蔡的洪水,攔蓄成一巨大人工大湖泊。宋代又鑿通了汝水和汴水,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通過汝水融會在一起,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直至今天,中小型水庫在這一帶仍然星羅棋布,這樣的地理背景,建座塔也和水妖聯系在一起,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