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shào——西周召公后裔之姓
邵姓,《姓源韻譜》說是“周召公奭后”。那么,召公奭(shì音式)系何許人,邵姓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召公奭是西周初的大臣,“與周同姓,姓姬氏”,即為周之支族,名奭,因采邑在召(shào音邵,今陜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他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國,但他派大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在今陜西長安縣西北豐鎬村附近)任職。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是周期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與周公旦分陜(今河南陜縣)而治,“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他常巡行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理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詩·召南》有《甘棠》篇記其事,后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古今姓氏書辨證》說,召公“裔孫召穆公虎至簡公盈,皆襲爵土,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后代有一支世襲召公,一直是周朝執掌國家政事的官。周厲王暴虐無道,國人意見紛紛,召穆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水”的道理勸諫,厲王不聽。公元前841年,國人起義,周厲王逃跑,召穆公虎把太子靜藏匿在自己家,遭到國人圍攻,他以自己的兒子替太子死。厲王死后,他又擁立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據《通志·氏族略》載,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召公別受采邑于王屋。王屋今屬河南濟源市邵源鄉,位于王屋山西南麓,西距山西垣曲縣63公里,東距濟源市42公里,故《辭海》注為“在今山西垣曲東”。召公的后代散居于今陜西、河南的許多地方,春秋時期,他們以采邑為姓氏,就是召氏;至戰國時期,住在今河南汝南、安陽一帶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阝”,形成邵氏。此即《氏族博考》所云:“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后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
關于召姓改為邵姓的時間,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和姓纂》引安陽邵氏家狀所云:“信臣之后,青州剌史邵休,其先避事加邑為邵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然《汲涿書》即有邵陟,不自邵休加邑也。”《汲冢書》指戰國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墓)中的竹書,系晉武帝時汲郡一個叫不凖的人盜發所得。這說明邵姓在戰國時已有,而不始于西漢召信臣的后代。因召、邵本是一姓,二字在早期區分并不十分嚴格,古人有時互用,如召公奭、召穆公、召不疑之召,《元和姓纂》皆作“邵”;但其他古籍中出現于漢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為召氏,從三國時開始則為邵氏,而召氏已基本上見不到了。
春秋時齊國(在今山東北部)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西北)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后,家貧,種瓜于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義于沛(今江蘇沛縣東),西漢初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召信臣,元帝時任南陽太守,修渠筑壩數十處,灌田三萬多頃,為民興利,被尊稱為“召父”,后任少府。召信臣之子召馴,習韓詩,博通書傳,東漢章帝時曾入朝授諸王經。以上所引資料,反映了三國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動的一些情況。
三國時,魏有太樂丞邵登,河南(郡治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人;吳有節義之士邵疇。晉代有安陽(今屬河南)人邵續,博覽經史,能妙解天文。南北朝時,北魏有邵洪哲,沮陽(今河北懷來縣東南)人;南齊有武陵(今湖南竹山縣西北)人邵榮興,8世同居,建元中旌表門閭。唐代校書郎邵楚萇為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博通經史的邵謁為翁源(今廣東翁源西北)人。于此可知,三國至唐代,邵氏除在今河南繼續發展外,又有向南、北遷徙者。
宋、明時期,邵氏還分布于今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陜西、山西等省的一些地方,歷清朝至近現代,分布地更為廣泛。北宋有哲學家邵雍,其先范陽人,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蘇門山百泉旁,后居洛陽,與司馬光、呂公著等從游甚密,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學者邵伯溫,邵雍之子。南宋有抗金義軍首領邵興,解州安邑(今山西運城)人,人呼邵大伯,曾屢敗金軍,后為秦檜毒死。明代有學者邵寶,畫家邵彌。清代有詩人邵長蘅,史學家邵遠平,文學家邵齊燾,史學家、經學家邵晉涵,經學家、目錄學家邵懿辰。近現代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邵力子,新聞記者邵飄萍,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處書記、江西省省長邵式平,文學理論批評家、作家邵荃麟。
清政府管轄臺灣時期,閩、粵邵氏有些人渡海入臺開墾,分布于臺北、臺南等地。目前,邵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100位。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有不少邵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香港、澳門地區也有一些邵姓同胞,其中,邵逸夫擁有財富約10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姓氏書列邵姓的邵望有:博陵、安陽、汝南。這是說魏晉至隋唐時期邵姓是這些郡的世家大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博陵郡的治所在今河北定縣;這里的“安陽”,指戰國時的安陽邑,在今河南安陽東南,本為戰國時魏國寧新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攻占此邑,更名安陽;汝南郡的治所在今河南汝南縣。
邵氏的堂號為“安樂堂”,出自北宋哲學家邵雍。邵雍30歲時游學至洛陽,由司馬光等人為他集資,在洛河南岸購舊宅一所,邵雍歲時耕稼,僅給衣食,遂名其居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此后,邵雍后裔便以“安樂堂”為堂號。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邵姓列為當今中國第83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4%。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邵姓列在第84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邵姓分布很廣,以江蘇、山東、甘肅、湖北、安徽、遼寧較多,這6省邵姓約占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65%。邵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明、清時云南定邊土把事有邵氏;清代滿洲八旗姓烏雅氏,后有改為邵氏者;滿、瑤、彝、蒙古等民族也都有邵姓。
邵姓起源地汝南,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汝河中游、京廣鐵路以東;安陽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處晉、冀、魯、豫4省交匯的要沖,京廣鐵路縱貫全境。河南省洛陽市南洛河南岸有邵雍“安樂窩”遺跡。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