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駐馬店

江姓起源:以國為姓 根在正陽

2014/5/22 19:40:40 點擊數: 【字體:

  在中國漢字里,“江”既指奔涌的大河,又指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它還是一個姓氏。

  江姓起源于春秋時的江國,而江國則得名于當時的大江——淮河。

  伯益后人

  以黃帝后裔元仲為始祖

  3月初,河南商報記者驅車從駐馬店正陽縣城出發,沿開龔公路一路向南,到大林鎮涂樓村下車,沿著窄窄的田埂向北穿過一片綠油油的水稻田,一處約8米高、千余平方米大的圓錐形緩丘出現在眼前。

  這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國故城遺址“江亭”,當地人稱“冢子園”。

  若不是從1995年起,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江姓族人陸續來此尋根祭祖,你很難想象,面前這個覆滿青苗的“大土堆”,就是海內外江姓人魂牽夢繞的故國。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玉霞介紹,江氏族人以黃帝后裔元仲(名恩成,字元仲)為始祖,傳說元仲的父親伯益輔助大禹治水,受封嬴姓,曾被指定為禹的帝位繼承人。但在帝禹死后,他卻將帝位辭讓給禹的兒子啟,開啟了后世帝王世襲的傳統。

  以國為姓

  楚滅江國,國人以江為姓

  史料記載,元仲第三十一代孫濟助周伐紂有功,西周初年被周王封在淮水之濱,古時稱淮水為江,又因沿淮各地常被洪水淹沒成澤國,周王封其國號為“江”,為子爵小國。

  在東周時,江國位于楚、齊、宋等大國之間,又常受淮河水患侵擾,一直沒能發展起來。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晉國出兵為江國解圍;次年,楚再次出兵,江國勢孤力弱,援軍不繼,終被楚滅。江國國君貞帶領族人外逃,為紀念故國,國人以江為姓。從江濟受封,到江貞國滅改姓,江國共存十七君近500年。

  江國何在

  國都位于今河南正陽縣

  由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與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聯合編輯、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姓氏河南尋根》一書中記載,江國在古代兗州與豫州之間,東連息國,南濱淮水,西連道國,北臨蔡國。息國在今河南息縣,道國在今河南確山縣,蔡國在今河南上蔡縣,所以,江國的地理范圍應該在今河南正陽縣境內。

  正陽縣江氏文化研究會原會長江正琦說,文物部門挖掘考查認定,當年的江國所轄區域跨正陽、確山、息縣,面積約有900平方公里。

  江國國都在今正陽縣東南大林鄉涂店附近,距淮河1公里,都城城池約有2平方公里,是一片地勢險拔的高地,古稱“鳳凰臺”,古城遺址曾出土西周、漢代的陶器、銅印等。而現存的“江亭”遺跡,就在江國都城西北方向,曾是江國國君游樂、納涼的地方,至漢代仍有此地名。

  江國故地

  今天的江灣村,一多半人姓江

  如今,淮河北岸的江國故地上,仍有江氏后裔繁衍生息。3月7日上午,站在江灣新村嶄新的牌坊下,村支書江正關說,面前淮河河堤北側的那片樹林,就曾是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落。

  史料記載,清朝初期,有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陽縣淮河灣定居,后稱其居地為江家埠(今名江灣)。今天的江灣村1280口人中,有900多口都姓江。

  江正關說,因為臨河,江灣村土質多沙,存不住水,只能種小麥、玉米。而雨水多了,淮河又泛濫,1968年和1975年的兩次大水,還沖走了祠堂和族譜。常言道:靠水吃水,擺渡過淮曾是江灣村人祖輩相傳的生意。

  自清朝起,江灣村西側就有個古渡口,南來北往的客商,都要從此渡過淮河,至1997年淮河大橋落成前,擺渡都是江灣村人的一項主要收入。

  傳說

  江國原是汪洋 多虧龍王幫忙

  周武王滅了商紂,建立周朝,因濟有戰功,就封他到淮河中下游當諸侯王。當濟來此上任時,只見白浪滔天,便趕緊返回向武王稟報實情。武王說,既是一片汪洋,就叫“江國”吧,并讓姜子牙排干江國之水。姜子牙祭起杏黃旗,召喚來東海龍王敖廣。敖廣施法術把水吸干,江國露出了陸地,但還有一條深溝存水,這就是淮河。

  人口數據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江姓列為中國第79大姓,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順序中,江姓列居第52位。

  人口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西、浙江、安徽三地,以廣西最多,約占全國江姓總人口的12.4%。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14-05-19)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