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九三七年前的倉頡廟氣勢巍峨壯觀,樓臺殿閣,飛檐斗拱,大殿內檁壓檁,梁壓梁,誰也查不清有多少間,建筑十分獨特。那時候古柏蒼松掩映著一片古祠,碑刻在綠蔭中聳立,僧侶在松林中修身。粗大的松柏年代無法考證,一片松林誰也摸不準有多少棵,而最大的松樹粗可三人合抱。遠遠望去,整個倉頡陵廟郁郁蔥蔥。
“七·七”事變以后,日本鬼子侵入華北,十月就占領了南樂、大名一帶。為了統治中國人,鎮壓抗日軍民,到處修建炮樓。倉陵倉廟前的吳村是瀕臨漳河的軍事要地,所以日本人是不會放過的。他們要在吳村西修筑炮樓,看中了倉頡廟的參天大樹,想把倉頡陵廟上的松柏都砍了,作建筑材料,就命令皇協軍去砍伐松柏樹。皇協軍也是中國人,聽說廟里的倉頡爺很靈,怕惹惱了神靈,不得好結果,就硬逼著倉頡廟周圍的幾個村的老百姓去砍。老百姓誰舍得砍掉他們心中圣地的大樹呢?沒有一個人動手。皇協軍們就用鞭子抽打老百姓,但還是沒有人動手。日本人和皇協軍氣極敗壞,就自己動手砍起來。眼看著一棵棵參天大樹,“咔嚓、咔嚓”歪了下來,村民的心里像刀剜一樣難受。村里有一位精通文墨的老者,對日本軍小隊長說:“皇軍,咱們中日兩國是同一文字,同一人種,倉頡是咱們的造字圣人。這座陵廟已供世人瞻仰了幾千年,松柏保護著陵廟的完整,表示著倉頡造字精神的萬古長青。你們怎么可以砍掉它,讓后人咒罵呢?不要砍了,不要砍了!要遭報應的!”老人聲淚俱下,也沒有感動那些狼心狗肺的日本鬼子。他們把有血有肉的中國人不當人看而隨意砍殺,哪里還管什么同文同種,什么圣人,什么報應,硬把這些古樹砍掉了,建起一座三層高的炮樓。
炮樓是建起來了,像一根木樁扎在漳河岸邊。日本人白天出去“掃蕩”,夜里鉆進炮樓不露頭。倉頡廟周圍的各村老百姓沒少受日本人的欺侮,他們燒、殺、掠、搶無惡不作,百姓們都望著炮樓狠狠地說:“小日本,得不了好死!”
有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天空晴朗,沒有一絲風。干了一天壞事的日本人回到炮樓,吃飽了喝足了,像死豬一樣睡去了。不知什么原因,“忽”的一聲風起,日本人的炮樓從上部四面起火了!火助風勢,風助火威,霎時,滿樓都冒起了濃煙。住在三樓的日軍軍官和二樓的日本兵,見火起正要往外跑,可是一樓的彈藥庫“轟”地一聲巨響,整個炮樓化為灰燼。日本人死傷大半,剩下的鬼哭狼嚎。
起初,炮樓周圍的人們見火光映紅了半個天,都提桶的提桶,端盆的端盆,趕緊出來救火。一看是日本人炮樓起火,誰也不再前進一步,都拍手稱快,“活該,這是報應!”后來一聲巨響,炮樓爆炸,人們歡呼起來:“日本人完蛋了,炮樓完蛋了!”
事后,老百姓都說是倉頡爺發怒了,是對日本侵略者砍伐松柏的懲罰。日本人也信以為真,急忙備了禮品,到倉頡廟祭祀祈禱了一番,說是贖罪。但后來在大火中沒死的日本人也全部被八路軍消滅了。人們都說,他們得罪了人,又得罪了神,應遭此報應。
從此,倉頡陵廟就沒有了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