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公元前77—公元前37),本姓李,字君明,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西漢今文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律學家。東郡頓邱(河南清豐西南)人。曾學《易》于焦延壽,以通變說《易》,好講災異。元帝初元四年,以孝廉為郎,后立為博士。因彈劾中書令石顯等專權,被捕下獄處死,年僅四十一歲。其易學理論,進一步發揮了孟喜的卦氣說,并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其主要成就有:1、八宮卦說,把六十四卦分別納入了八宮。2、世應、飛伏說。3、納甲說,將八宮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別配以十二地支。4、五行說。以五行學說解卦,包括五星配卦、五行爻位、五行生克、八卦休旺等。5、卦氣說,以消息卦和雜卦的關系,解釋氣候反常現象,演講災變。6、陰陽二氣說,以陰陽二氣的變易,用來解釋卦象和爻象。其著作頗豐,今只傳《京氏易傳》三卷,其余皆已失傳。
在音律理論方面,京房把傳統的十二律擴展成了六十律。京房在樂器改良方面也做出了貢獻。過去,笛不用商,只有四孔,對應于宮、角、徵、羽。京房加商于笛,合成五音。他加孔置笛后上部,便于按指吹奏。這一做法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