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史皇氏,今陜西省白水縣人,生平無可考。清人輯《世本•作篇》中說他是黃帝的“右史”,世謂倉頡為中國文字的創造者,稱之“倉圣”。倉頡長相奇特,《論衡•骨頭相》中說“倉頡四目”,所以他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心機。倉頡看見鳥獸蹄爪的印痕,便悟出世間文理的相別異,于是靈感涌動,創造了文字。這種文字叫“鳥跡書”。現存于白水縣倉圣廟的鳥跡書碑上,刻有28個字母,實際上是一種象形性的文字符號。造字是一件太偉大、太奇妙、太崇高的神圣工作,在當時的人類社會引起巨大震動。《淮南子•本經訓》中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降糧食),鬼夜哭。”人們用這種想象的情景,表達自己對倉頡巨大功績的稱頌、感激與崇拜。
漢字,并非倉頡一人創造,在他之前與同時,已有別人創造的零星的簡單的圖形筆畫,他予以收集、整理、加工、提高,加上自己的創造,集大成為眾多的漢字。《荀子•解蔽》中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倉頡創造整理出大批漢字,這是劃時代的創舉。它結束了原始人結繩記事的歷史,將人類文明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
倉頡死后葬于今陜西省白水縣史官鎮外,今有倉頡廟,另外,河南省開封市有倉頡墓、河南省南樂縣有倉頡陵與倉頡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