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舜王爺在家淘井被父母兄弟謀害,化險為夷逃出后,來到了濮陽城南18里負夏邑定居。當初由于黃河遍地漫流人們擇高而居,吃的都是地上水,后來黃河被治理,地上水少了,人們就降土為宅,吃水也成了困難。于是舜王爺就在負夏邑的北面半里地的地方挖了一口井,供當地人吃水生活。
因舜王爺以孝聞名,光如日月,歸之若父母,負夏邑一帶人們越來越多。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光靠原來的一口井吃水,已經不夠,人從前為了吃水排隊挨號,有時還發生斗毆打架。舜王爺見此情景,就動員負夏周圍的人,再打一眼井。由他親自帶領,就在原來的井不遠的地方,又打了一眼好大好大的井,解決了當地老百姓的吃水生活問題。人們又和好如初,互相幫助,民風好轉。
后來人們稱這兩眼井叫大井和小井。到了明朝,有大批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移民,在負夏北半里地方建村,仍吃這兩眼井里的水。為了紀念舜帝爺挖井造福后代的功績,遷來的移民就取村名叫大井村、小井村,直到現在村名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