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前縣孫口將軍渡 劉鄧大軍從這里開始南征(3)
2013/12/28 17:40: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冀魯豫軍區命名為“特等功臣”,并頒發了銀質獎章。孫口渡口的水手王金亮、王金寶、王金成等人皆受獎。
(三)、典故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以孫口為中心強渡黃河,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偉大序幕。7月4日夜,劉鄧首長攜野戰軍機關人員從孫口黃河碼頭渡河南征。
1947年9月初,華東人民野戰軍西線兵團計30萬人在司令員陳毅和副司令員粟裕的率領下,從臺前境孫口、林樓、十里井等渡口南渡黃河,挺進豫皖蘇。1948年6月初,粟裕率領華東人民野戰軍司令部機關又一次在孫口渡口南渡黃河作戰。
1949年4月26日起,東北人民解放軍50萬大軍在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率領,歷經半月,踏過孫口黃河浮橋,揮師南下進軍江南。
孫口渡口被稱為“將軍渡”的美名由此而來。
七、現實點擊
(一)、領導關懷
1987年和199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遲浩田和中共中央原副主席、當年率部強渡黃河的旅長李德生將軍先后親臨渡口視察憑吊。1991年9月5日,京九鐵路鐵路黃河特大橋開工典禮在臺前縣孫口鄉隆重舉行,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到會為大橋開工剪彩。1995年5月20日,孫口黃河特大橋建成慶典在臺前縣孫口鄉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為通車剪彩。1995年9月2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委員長萬里乘坐專列視察臺前縣孫口黃河大橋。1998年4月10日,李長春來臺前縣調研,專程到將軍渡畔的孫口鄉王黑村,看望當年參加渡河的老船工。此后,50多位省部級干部相繼到此視察并于紀念碑前留影。2007年6月30日,紀念劉鄧大軍強渡黃河60周年大會在孫口鄉將軍渡廣場隆重舉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出席大會并作重要講話。劉伯承之女、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劉解先應邀出席大會。紀念大會前后,中央、省、市級眾多新聞媒體紛紛從不同角度對臺前縣的紀念活動,尤其是對孫口將軍渡的光榮革命歷史進行了報道,在省內外產生巨大反響。
(二)、風土人情
臺前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黃河、金堤河匯流的三角地帶,也是由豫北平原進入山東丘陵地區的過渡帶。北依金堤與山東省陽谷縣接壤;南與鄆城、梁山縣,東與東平縣隔黃河相望;西毗范縣。全縣東西狹長45公里,南北平均寬12公里,總面積394平方公里。臺前屬東部季風區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回溫快,夏季炎熱氣溫高,秋季潮濕多陰雨,冬季寒冷少雨雪。
臺前縣地處黃河流域,是炎黃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文化積淀深厚,全縣主要有徐堌堆文化遺址、玉皇嶺古文化遺址、蚩尤冢、嚴嵩墓等遺址。新中國建立以來,先后有張公藝墓、晉王城遺址、玉皇嶺古墓、劉鄧大軍渡河紀念處、八里廟治黃碑刻、張廣魏氏墓碑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尤其是孫口黃河游覽區是河南省規劃的5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之一重要景點。
(三)、特色名吃
臺前著名小吃有數十種,遠近聞名的有“燒雞二”的五香燒雞;李家“肉旋子”,皮酥餡鮮,香而不膩;仝家“丸子湯”,清香可口;王氏“啥湯”,利用大麥仁、牛羊肉、蔥花囟子混做而成,軟不膩口,味香醇濃,別具一格;張家糟魚,肉爛如泥,暗香盈口,食之回味無窮。還有王登領的肉湯鍋,李有吉的肉盒、煎包、梁鳳妻的包子館,杜安祥的燒餅、果子,邱家牛肉、辛家四方饃饃等。
八、區域擴展
(一)、周邊景區景點
將軍渡黃河游覽區水陸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歷史景觀、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往西1000米是橫跨南北、使天塹變通途的京九鐵路黃河特大橋和孫口黃河公路大橋,北行2000米是京九鐵路和貫穿晉豫魯三省的鐵路大動脈——山西中南部鐵路大通道交匯的臺前站,東邊是籌建中的風力發電站,南臨黃河。將軍渡黃河游覽區與其他紅色旅游景點已經連成一線,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它西有清豐單拐冀魯豫邊區、軍區紀念地,范縣顏村鋪革命紀念館和自然人文景觀——渠村大閘,黃河濕地和范縣毛樓黃河旅游景點,顓頊帝窖陵,中華第一龍遺址;南有菏澤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羊山魯西南戰役紀念館,徐州淮海戰役紀念堂和古水滸遺址及菏澤牡丹園;東有千年歷史文化勝地曲阜,五岳之首泰山,小岱峰臘山,東平湖;北有當代人民公仆孔繁森紀念館,武松打虎景陽岡,獅子樓。
(二)、文物古跡
臺前為黃河下游開發較早的地域。據史書記載,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境內即有氏族部落居住。據縣境徐固堆、玉皇嶺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骨錐、陶片等文物證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東夷族人就在這里定居,“耕種稼穡,燒制陶器”,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五帝時代,軒轅帝劃野,始分州邑,唐堯分二州,禹分九州,此地為兗州之域。蚩尤好兵喜亂,暴虐天下,軒轅黃帝與蚩尤輾戰,擒殺后,一部分尸體葬于此,現孫口西北6公里處有蚩尤冢為證。197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縣城東北9公里處皇姑冢(今屬陽谷縣)仰韶文化遺址中,發掘出土了4000年以前的石紡輪和骨針,可見當時已有紡織技術。出土文物證明,在迄今大約45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先人就在臺前區域發展了農業、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1994年夾河鄉北鄰的陽谷縣景陽岡發現了一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追蹤先人足跡早在4000年之前,這一帶已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區域。唐朝賢人張公藝家族九世同居,以忍修身,禮讓齊家,唐高宗李治親至訪賢。其事跡歷代史書均有記載。距孫口西北兩公里的張公藝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后,毛澤東主席曾兩次問及張公藝九世同堂之事。距張公藝墓南約1公里的十三孔石橋即古賢橋,其建成時間比河北趙州橋雖晚28年,但橋的規模(長52米,寬6米,橋基至頂立7米)遠大于趙州橋,為中華古橋之最,該橋于1855年因黃河改道淤沒地下,具有重要的開發研究價值。距孫口東南約30公里的水泊梁山,宋朝仁字年間,一百零八名好漢聚于此,殺富濟貧,一時驚天動地,氣貫長虹,舉世聞名的古典名著《水滸》一書里,記載的許多故事就是在孫口一帶發生的。
(三)、自然風光
臺前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黃河、金堤河匯流的三角地帶,也是由豫北平原進入山東丘陵地區的過渡帶。黃河沿縣南境自西南范縣舊城流入,迤邐東北經吳壩鄉張莊入山東陽谷縣境,境內河長68.5公里。金堤河越縣境北部25公里流入黃河。古運河穿縣東境。臺前河渠縱橫,古有舟楫之便,今有灌溉之利。臨黃大堤和金堤河堰橫貫縣境,將全縣自然分割為黃河灘區、背河洼地和金堤河流域三大部分。黃河灘區綠樹黃沙,防護林帶宛若道道翠屏簇立河灘,紅墻瓦舍,濃蔭圍繞,村落棋布;背河洼地荷葦相間,稻花飄香;金堤河流域地勢平坦,千頃沃野,繡陌青紗。
九、紅色精神
渡河精神: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渡河精神一是劉鄧大軍渡河中表現出的那種不畏艱險、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二是劉鄧大軍渡河中表現出的顧全大局、勇挑重擔的大局意識和高尚情操。三是劉鄧大軍渡河中表現出的那種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精神。【原標題:臺前縣孫口將軍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臺前縣檔案信息網 20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