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濮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濮陽

大伾山天寧寺金飾佛像碑記錄的大佛歷史

2014/1/4 16:25:31 點擊數: 【字體:


    編者按:2011年5月28日,河南浚縣大佛高峰論壇隆重召開。浚縣大佛開鑿于十六國后趙石勒時期,高22.29米,距今近1700年,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美譽,被專家稱為“全國最早,北方最大”。浚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劉會喜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大伾山天寧寺金飾佛像碑”考釋》的論文,通過對“大伾山天寧寺金飾佛像碑”的研究來考證大佛的建造年代及所經歷的歷史,并呼吁盡早保護這方記錄了歷史的石碑。

    浚縣大伾山天寧寺大石佛依崖鑿就,高22.29米,號稱“北方最大、全國最早”,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此有重大影響的大石佛,身世卻極為神秘,不僅史書典籍上沒有記載,即碑刻題記亦寥寥無幾,《大伾山天寧寺金飾佛像碑》就是其中年代最早的碑刻之一。雖然該碑未涉及大石佛開鑿年代,但記載了宗室親王參與大石佛彩飾金身一事。這是浚縣現存歷代古建筑中由皇室參與修建的唯一記載,對研究大石佛、天寧寺歷史影響和佛教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該碑現立于大伾山天寧寺大佛樓院內,明成化十年(1474年)春中憲大夫、知直隸大名府事熊祥建立,浚縣知縣吳啟書篆。通高2.50米。雕龍碑首高0.8米,寬1米,厚0.3米;碑身高1.7米,寬0.9米,厚0.25米。碑文楷書,19行,行滿47字。因歷經滄桑,風化嚴重,部分字跡已漫漶不清。清嘉慶《浚縣志》、《金石錄》中不曾收錄。筆者據《大伾山名勝區石刻選》收錄的拓片照片,參對碑石仔細辨識,將碑文抄錄于下。為便于了解碑刻原貌,謹將碑文按照原刻形式(豎排改為橫排)書寫,并加標點注釋。已殘缺無法辨認的字用“ □”表示,原文中的通假字在后面加“( )”注本字,對不能完全確定的字后面用“(?)”加以提示。

    將碑文仔細通讀,可以看出大概意思是:一位王來到浚縣,拜謁孔廟后,來到大伾山天寧寺,見大石佛如同一禿鷲,寺內佛像均未彩飾。問寺僧原因,寺僧回答說:年景不好,施主財力不支。這位王說:國家信奉佛是為了化導風俗,祝延圣壽……有佛像而不飾彩,豈不辜負了圣上奉佛的意圖?我將幫助你們辦好這件事。在場的官員及寺僧皆跪拜說:“您憐恤百姓,有此美意,我們怎敢不盡力呢!”這位王對鄭□、藍安等隨從說:“你們辦完事回來,一定完成這件事”。夏天,鄭□、藍安等四人果然復命而來。帶來這位王的口金八十錢,以及鄭□、藍安等四公與其他隨從官員的捐獻,共計一百二十錢,并讓寺僧也都出獻一些,由知縣吳啟主持施工。再下是對這位王及四位內侍的贊美及刻碑的緣由。

    那么,這位王是誰?他因何而至浚縣呢?碑文記述不甚明了。我們不妨加以考證推測。碑文中有“圣朝有賢王如崇潘,賢內侍如四公”的記述,可以肯定,“崇潘”應是這位王的名號。查《明史》未有名為崇潘的王。又想“潘”與“藩”通假,是否為名崇的藩王呢?按照這一思路再查《明史》,于一百一十九卷中找到《崇王傳》。《傳》載:“崇王又名崇簡王,名見澤,英宗第六子,生于南宮,天順元年封。成化十年就藩汝寧。”崇王既然“就藩汝寧”,也就是藩王了。據此推測,碑文所記之王,即為 英宗第六子崇王朱見澤。

    那么崇王因何至浚呢?我們知道,宗室親王的活動范圍是嚴格受限的,不經皇帝批準,未授實職的一般限制出京城。即使被封藩王,一般也只能在藩地內活動。《明史·崇王傳》中有崇王成化十年就藩汝寧的記載,汝寧即今河南汝南,浚縣正處在今汝南與明朝都城(今北京)之間,是崇王就藩汝寧的必經之地。崇王“成化十年就藩汝寧”,正是這一年,崇王為浚縣大石佛金飾。據此我們推測,崇王是自京城赴藩地汝寧時途經浚縣。當時衛河航運非常發達,浚縣城瀕臨衛河,崇王或許是沿衛河南下,至浚縣城而登岸停留。時浚縣縣衙西臨衛河碼頭,東臨文廟,再東距大伾山一公里。按其方位,與碑文所記先拜謁孔廟,再游覽大伾山天寧寺是相符的。果若如此,崇王沿衛河南下,沿途要經過許多州縣,為什么要在浚縣停留呢?我們推測原因有四:一是崇王藩地汝寧(即今駐馬店汝南)為漢光武帝劉秀的祖籍。《明史·崇王傳》中亦有“成化十年就藩汝寧,秀邸也”的記載。離京赴任的崇王對此不可能不知道,而浚縣大伾山有劉秀平河北王郎叛亂后祭告天地的祭壇,并因此又名青壇山,這可能引起崇王駐足游覽。二是浚縣城西瀕衛河,東連大伾山,南跨浮丘山,山城相依,山水相連,優美的自然風光也可能引起離京赴任、春風得意的崇王的游興。三是浚縣城離衛河實在太近,雄偉的城墻就矗立在衛河東岸河堤上,衛河就是當時浚縣城的西護城河。四是崇王篤信佛教。金山寺是佛教名寺,后人常以金山指代佛教。從碑刻記述崇王的講話亦可看出崇王對佛教的熟悉和崇信。浚縣大伾山天寧寺乃千年古剎,大石佛高數丈,“八丈佛爺七丈樓”聞名遐邇。崇王得而聞之,不會不觀瞻禮拜。這恐怕是崇王駐足浚縣的主要原因,也是崇王為大石佛金身的原因所在。

    當然,崇王就藩赴任線路及停留浚縣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碑刻至少證明了以下幾個問題:一、明成化十年,英宗第六子崇王朱見澤曾蒞浚游覽大伾山,并為天寧寺大石佛彩飾金身。二、明代英宗、憲宗時期,上自皇親貴胄,下至平民百姓,都崇尚佛教。三、身世神秘的大石佛與皇室宗親有一定聯系。四、正統十年(1445年)將元末被火燒毀的大佛樓重建后,近三十年,因年歉且乏,一直未彩飾。五、崇王為佛像金身一事,可能帶動了浚縣大伾山旅游文化從元末明初的低谷走向繁榮。這從《大伾山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收錄的詩賦、碑刻中也能得到印證。該書共收錄明代詩賦80篇,碑刻28塊。明代歷史276年,成化十年前106年間僅有詩1首,碑刻1塊。成化十年后陡然增多,至明末170年間有79篇詩賦,27塊碑刻。

    筆者學識有限,以上分析和推測未必完全正確,但《大伾山天寧寺金飾佛像碑》的重要歷史價值是毋庸質疑的。該碑由于長期露天存放,風化十分嚴重,碑文中很多字已無法辨識,而且《中州金石錄》、明清《浚縣志》等典籍均未提及該碑,更未收錄該碑碑文,因此認為應抓緊加強該碑的保護,最好復制一塊新碑置放天寧寺,將原碑放入縣博物館內保存。【原標題:大伾山天寧寺金飾佛像碑記錄的大佛歷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日報 2010年02月14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衛國都城濮陽“出土”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