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濮陽大弦戲
2013/4/16 15:16: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千年弦子戲
河南省濮陽市因發現距今4600年前的蚌塑龍虎而聞名于世,被譽為“中華龍鄉”。而文化底蘊豐厚的濮陽市也是中華戲曲之鄉。其一,我國的戲曲雛形在這兒發現較早,上古時代,曾作《六莖》之樂的顓頊即建都于此。從殷紂王時都朝歌,供妲己娛樂的歌舞彈唱,《詩經·衛風十畝之間》描寫桑間濮上男女風情的“鄭衛之音”,春秋時孔子四次臨衛把儺戲傳至濮陽,直到漢代南樂為黃帝史官倉頡在家鄉建廟塑像,所塑像頭戴皇冠,寶冕垂旒,金光四目,已具后代戲曲帝王的臉譜。其二,濮陽歷代藝風甚熾,容納百川。有史記載,流入或源于濮陽市的戲曲劇種達20有余,如目連戲、歌舞劇、梆子戲、柳子戲、羅子戲、大平調等。而活躍在我國戲曲舞臺千余年,歷經風雨,至今依然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濮陽大弦戲,可謂中國戲曲的活化石了。
大弦戲是流行于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的一個古老劇種,其范圍以河南省的開封、濮陽為中心。其名字來源是因為大弦戲曲牌起奏均以“三弦”領頭起板,所以叫“弦子戲”。至于冠以“大”字,是因為濮陽大弦戲起源于唐朝宮廷梨園御戲,為“梨園弟子”所創。唐王朝衰亡后,唐朝宮廷“梨園弟子”紛紛遷往宋都開封。為紀念梨園的祖師爺唐玄宗,“梨園弟子”還在朱仙鎮建了一處廟堂,俗稱“唐王廟”。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朱仙鎮的群眾還敲鑼打鼓迎接到那里去的濮陽大弦戲團社,并四處傳告:“御戲進鎮了,都不要說狂話”。演員們到街上買東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錢。過去其他劇種的演員都稱濮陽大弦戲演員為“師傅”,而濮陽大弦戲演員是從不稱其他劇種演員為師傅的。每逢迎神廟會,會主必親帶香、燭、紙、炮去請弦戲,先得給弦戲供奉的“祖師爺”(唐玄宗)燒香、叩頭、放鞭炮,然后,弦戲班才應邀前往。若與其他劇種對戲,必先等弦戲打開鑼方能開戲。當年大弦戲的繁榮和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人們尊大弦戲為戲劇之祖——郎神唐玄宗所創建的“梨園戲”為正宗。
濮陽大弦戲原稱“公興班”,自宋朝年間座班于濮陽至今千年不散。抗戰時期濮陽大弦戲班積極宣傳抗日,歸冀魯豫軍區管轄,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并涌現出多名英烈人物。解放后該團歸平原省管轄,更名為“新新劇社”,1953年平原省撤銷,復歸濮陽縣所轄,又更名為濮陽縣大弦戲劇團。“文革”中大弦戲劇團曾被一度砍掉,后經多方努力,1973年國務院文化組、河南省委宣傳部專門下文保留了這一稀有劇種。
樂器和劇目
濮陽大弦戲主要樂器為三弦、錫笛、大笛、鑼笛、橫笛和笙。用錫笛伴奏的稱為細曲,用大笛、鑼笛、橫笛伴奏的稱為粗曲,其中錫笛為大弦戲祖傳獨有的樂器。大弦戲唱腔音樂為曲牌體,主要由五大套曲和散曲組成,五大套曲為:(一)“海里花”、“江頭金桂”;(二)“高黃鶯”、“塌黃鶯”;(三)“駐云飛”、“駐馬聽”;(四)“懶畫眉”、“懶畫桿”;(五)“二反”、“皂角”;散曲有“山坡羊”、“步步嬌”等,還有部分吸收了“青陽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羅羅腔”及民間俗曲小令。唱腔多于尾音處提高八度,道白多用韻白,且以三弦伴奏。在表現武戲場面時用大鐃、大鈸和大號,以烘托緊張、激越的氣氛。唱腔換牌頻繁,音節跳度較大,吐口用真嗓,行腔用假嗓,紅生多用胸腔共鳴間配喉音,生旦多用鼻腔共鳴,多高音,凈角多用腹腔共鳴,行腔短促,間以真假嗓結合,音域寬厚雄渾,行腔入律得體。奏文曲“懶畫眉”、“步步嬌”時,纏綿悱惻,柔和細膩;奏武曲“武耍孩”、“高頭攆”時,則如金戈相加,戰馬嘶風,激人奮志。文場樂抑揚頓挫有致,喜怒哀樂有別,武場镲鐃鑼鼓,隨節驟起,古樸勁烈。素有“大弦戲唱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鉆”等美譽。各類曲牌400余支,經過搶救性挖掘,現整理出180余支,還有近百支曲牌和200余本劇目等待資金搶救保護。
濮陽大弦戲劇目原有500余本,現存不足百本,內容以朝綱忠奸斗爭、軍事征討及反奸除霸為大宗,如《反五關》、《黑石關》、《楊府選將》、《戰洛陽》、《下南唐》、《孫武子興兵》等。唱腔優美的文戲有《黃花寺》、《西廂記》、《鳳玉亭》、《小病房》、《兩架山》等。大弦戲至今還原汁原味保留著傳統的“跳加官戲”和宋元雜劇中的“滑稽戲”、“拴搐艷段”、“赤膊戲”,如《揚州觀燈》、《奇中遇》、《薛剛打朝》、《打關西》、《拉江須》、《李文太拐妗子》、《紅娘下書》等。表演以梅花拳、洪拳為基架,粗獷潑辣,勢如猛虎。大弦戲的身段特技表演更是真刀真槍,技藝超群,如“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睡三孔橋”等驚險高難,讓人拍案稱絕。濮陽大弦戲演出時至今還沿襲著宋雜劇的演出形式,先演一節“艷段”,然后再演正劇,最后再加演一段“雜扮”。其表演藝術頗有唐朝“參軍戲”的遺韻。大弦戲唱腔音樂格式較為嚴格,曲調復雜,風格古樸,保持了較為原生態的面貌,無論是聲腔藝術還是表演藝術,都具有很明顯的自身特色。
1000年的風雨歷程,弦戲之聲走進了千家萬戶,也唱紅了黃河兩岸。涌現出一批在群眾中頗有聲望的演員,如已故濮陽大弦戲著名演員黨復修先生曾名震一方,他嗓音宏亮,音域寬闊,當年他應聘在三個班社掛牌,只要把他的鞋掛上戲臺就開全價,許多觀眾跟臺50里觀看。1960年,文化部灌制了他的《華容道》、《下南唐》唱片,被田漢譽為“活關公”。1978年文化部灌制了濮陽大弦戲劇團演出的傳統劇目《牛頭山》、《兩架山》、《奇中遇》三劇的唱腔唱片,全國發行。1979年,河南省安陽地委特邀濮陽大弦戲到安陽解放劇院為日本、法國、英國等8個國家與地區的外賓演出兩天三場,受到國外友人高度贊揚。1990年以來,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大弦戲曲牌音樂唯一傳人戴建平創作的錫笛曲牌合奏《火龍陣》、《古澶新韻》等參加河南省和全國民族音樂大賽,并多次榮獲大獎,其中《火龍陣》錫笛曲牌合奏,被專家稱為全國罕見的民間音樂瑰寶。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200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