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濮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濮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爭鳴:僧一行到底哪里人?

2014/12/9 15:37:04 點擊數: 【字體:

    名人能產生名人效應。古代名人的籍貫多有爭議。僧一行作為世界上最早測定地球子午線長度的我國杰出的天文學家,其籍貫更是爭議四起,莫衷一是。就目前而言,僧一行的籍貫主要有河南南樂、河北巨鹿、河北魏縣三說。
 
  “魏縣說”是因境域變遷從“南樂說”衍生而來。只要搞清“南樂說”和“巨鹿說”的真偽,就能說明僧一行的籍貫問題。
 
  僧一行原名張遂,是唐初名將、郯國公張公謹之曾孫。按中國傳統,張公謹的籍貫就是僧一行的籍貫。不過,史書記載也不盡相同。據新舊《唐書》載:張公謹為“魏州繁水”人,僧一行為“魏州昌樂”人。經查,兩者實指一地,只是因歷史時期不同,縣稱謂不同而已。據明正德本《大名府志》及今本《南樂縣志》記載:西漢置樂昌縣,屬東郡。樂昌縣在東漢初年廢置。西晉于原樂昌縣故地復設縣,更名昌樂,屬魏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從昌樂縣西北部分置繁水縣,同屬魏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昌樂縣并入繁水縣。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3年),改繁水縣為昌樂縣。五代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昌樂縣更名南樂縣,仍屬魏州。再查考魏州,原名魏郡,北周改之,五代又更名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南樂縣從五代到民國初年,長期為大名府所轄。由上可見,南樂縣是由樂昌、昌樂、繁水沿革而來,唐時的魏州繁水、昌樂即今河南南樂縣。
 
  下面再說一下“巨鹿說”及其真偽問題。長期以來,“巨鹿說”與“南樂說”并行于世,影響很大。此說最早見于《太平廣記》和《宋高僧傳》,清光緒續修本《廣平府志》亦言:“轄縣巨鹿有樊水村(亦作繁水村),且傳有張公謹墓”,后經史家、學者廣泛引用,以誤傳誤,延續至今。其實不然。古文獻所言的繁水是一縣名,而不是一村名,與巨鹿縣無關。再考巨鹿,漢置南欒縣;隋改稱今名,屬襄國郡;唐初改襄國郡為邢州,元改邢州為廣平路,明改廣平路為廣平府,巨鹿仍屬之,直至民國。由上可知,巨鹿縣從隋至民國,從未屬過魏州或大名府。至于樊水村(繁水村)的張公謹墓,據查,巨鹿縣歷史上確有樊水村(繁水村),但樊水村(繁水村)卻實無張公謹墓,很可能后人因“繁水”關系附會所致。
 
  “巨鹿說”以訛傳訛,盛行于世,其原因除上述魏州繁水縣誤以為廣平府巨鹿縣樊水村(繁水村)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巨鹿縣原名南欒縣,南樂縣也由繁水縣經昌樂縣改置而來。南欒的“欒”字與南樂的“樂”字,繁體字非常近似“欒”字繁體為“欒”,樂字繁體為“樂”,兩字除上部中間“言”和“白”有差異外,大部相同,古讀音又相近,極易混淆。南欒與巨鹿一脈相承,其縣境有樊水村(繁水村),又傳有張公謹墓,故誤傳至今,未予更正,形成了一行籍貫說的錯亂。
 
  說僧一行為南樂人,為何又有魏縣人之說呢?這是因為僧一行的籍貫歸屬地發生了變化。眾所周知,考證認定古人籍貫應以現域為準,只要把古今地望結合起來,才能找出相應的客觀區域。
 
  僧一行故里今在何處呢?經研究考證,僧一行故里應在今魏縣邊馬村。原因有二—
 
  一、史載僧一行及其曾祖張公謹為“唐魏州繁水或昌樂人”,而魏縣邊馬村原為樂昌、昌樂、繁水縣城。復據今本《南樂縣志》記載:樂昌、昌樂縣治所長期在倉陵北,而倉陵北就是今魏縣邊馬村。繁水縣治所在繁水鎮,而繁水鎮就在今魏縣邊馬村北2里處。直到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繁水縣治所才出魏境,南移南昌樂(今南樂縣西北谷村),邊馬一地遂改名北昌樂。這就是說,僧一行曾祖張公謹在世期間(公元584年-632年),繁水(昌樂)縣治尚在魏境。
 
  二、古人墓址所在地是判斷其故里的重要標準。邊馬村北確有僧一行曾祖張公謹墓。南樂、大名縣舊志對此記載備詳。唐郯國公張公謹墓在“南樂縣西三十五里王村堤西舊繁水城南”,“大名城(600094,股吧)南三十里邊馬集北門外,三官廟北百余步,冢墓遺址尚存”,另據《邊馬集北石橋碑記》載:“東至倉頡冢,西至潘太師墟,南至葛貴戚莊,北至張公謹墓”。四者相去不遠,現都有原址或遺跡可尋。另外,又據1985年魏縣文物普查小組實地查證、勘測,張公謹墓在今魏縣邊馬村北門外三官廟舊址北15米處,該墓因漳水多年沖噬,已無封土。
 
  張公謹及其曾孫僧一行既然是唐魏州繁水或昌樂人,而當時的昌樂、繁水縣治所仍在今魏縣邊馬村,張公謹墓又在今魏縣邊馬村北,那么按史學常理,張公謹及其曾孫僧一行的故里應在位于今邊馬村的昌樂或繁水城內,也就是說他們祖孫應為今魏縣邊馬村人。
 
  僧一行故里又是如何從河南南樂縣轉屬河北魏縣管轄呢?我們可結合史載看一下其籍貫歸屬地變化。魏縣、大名、元城、南樂同屬魏州或大名府,四縣壤界相連,犬牙交錯,縣界屢有變易。據今本《南樂縣志》、《魏縣志》記載:邊馬之地原屬西漢樂昌縣。東漢建武年間,樂昌縣廢入魏縣、元城、東武陽,邊馬之地及今南樂縣西北部納入魏縣版圖。西晉又在樂昌故地置昌樂縣,邊馬之地復入南樂境。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又析昌樂縣西北部置繁水縣,邊馬之地轉歸繁水縣管轄。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3年),繁水縣改名昌樂縣,邊馬之地又重歸昌樂縣管轄。五代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改昌樂為南樂縣,邊馬之地自然就成為南樂縣地了。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因南樂縣城已奉詔為避黃河水患東遷今址,致使邊馬之地遠離縣城,又為大河所隔。為了便于行政管理,故而劃歸大名縣。1940年8月,分魏縣漳南地及大名縣西南部(包括邊馬之地)置漳河縣;1944年8月,漳河縣撤銷,其地全部并入魏縣,邊馬之地從而轉屬魏縣管轄,至今無改。
 
    綜上所述,僧一行籍貫同其曾祖張公謹一樣,原屬河南南樂縣,中經大名縣管轄,現轉屬魏縣。最后,我們只能這樣說,僧一行歷史上是南樂人,而現在已是魏縣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燕趙都市報(2014-10-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