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舞是流傳在登封市君召鄉胥店前孟村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來源于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當地群眾又稱其為“獨腳猴兒”或“獨腿舞”。表演者大多是七八歲的小孩兒或20歲以下的年輕人,最盛時表演隊伍達100多人,聲勢浩大,熱鬧非凡。其表演特色是由一個人穿上古裝的水族服飾,頭戴獸、魚、蝦、蟹頭盔或者面具,站在1.5米至2米高的木制或鐵制獨腿高蹺上表演,伴隨著鑼鼓镲鐃等民間樂器的鼓點,翻騰跳躍,擺出各種造型,古樸、滑稽、歡快、驚險、優美。
“獨腳舞”歷史淵源流長,文化內涵深厚,融帝王文化、祭祀文化、龍文化、民俗文化、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于一身,與大禹治水的傳說、大禹廟的恢復、九龍圣母廟的修繕、大禹臺的保護、大禹在君召鄉海渚村治水遺址的挖掘、龍眼的建設等,都是研究大禹文化最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2009年,獨腳舞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