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菜半年糧”,是歷史上滎陽農民飲食情況的真實寫照。能吃上純玉米面饃,喝上純小米稀粥或玉米糊的農戶極少,尤其是南部山區,糧中除摻糠之外,還要摻進大量柿花、柿蒂、落地的小柿和柿糠、柿皮。北部地區雖稍好,也要摻入大量的糠、麩、粉渣、豆腐渣,只有春節時,才吃上頓白饃和餃子。
解放后,農民分得土地,生活較解放前有所改善,但也以粗糧為主,細糧調劑。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糧食產量增長,絕大多數城鄉居民全年吃細糧,玉米成為養雞、喂豬飼料。
居家飲食建國前,農忙時一日三餐,冬閑季節,半數農戶一日兩餐。平時,多數人家早晚喝小米或玉米糝稀飯,吃糠餅、糠窩頭,中午吃摻野菜雜面湯面條,少數人家間或吃一頓撈面條或小米撈飯。
一家之內,飲食有別。長輩和幼兒及擔負主要勞動的男子飯菜稍好,操持家務的女子,每餐要等家人飯畢,方才就食,剩稀吃稀,剩少吃少,不再重做。
舊社會,滎陽農民很少飲酒。建國以來,變化很大,用餐形式上雖仍是兩淡一咸,但內容各不相同。80年代,中午飯多是撈面條、鹵面、餃子、大米飯等。吃飯時佐以酒、肉也習以為常。
宴賓滎陽縣一般人家婚喪喜慶待客,多是幾碗素菜,待客席面有一桌六碗的,有十碗的,有待3頓的,有待兩頓的,多為時令蔬菜,間或豆腐,豬、羊肉。主食,建國前幾乎全用小米撈飯,少數富戶用大米撈飯,或待一頓白饃,一般無酒。建國后,特別是80年代以來,用大米干飯的較為平常。城鎮居民,多數以葷菜為主,擺酒設宴,富裕戶宴客,有海參、魷魚及各種名煙、名酒。
待客平時來客,多是客人到家,先燉荷包雞蛋(忌燉兩個,一碗最少3個),然后吃飯。有準備的人家,多是吃餃子;沒準備的吃撈面條;困難人家,也要熬一碗素菜,配上客人帶來的白面蒸饃,叫做“饃菜”。80年代,多數人家已注意泡茶飲酒,設幾葷幾素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