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人祝壽的習俗由來已久,根據老人年齡的不同,祝壽的名目也不同。
古時按甲子、乙丑、丙寅紀年,60年一個花甲,人活到60歲,稱為花甲之年。河南人習慣把60歲作為正式祝壽的起點,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60歲之后的每五年稱作“小壽”,每十年稱為“大壽”。
祝壽多按虛歲提前一年,59歲做60大壽,69歲做70大壽。做過壽后,往后就不能間斷,平常小慶,整十歲大慶。舊時風俗,有做99壽者,謂之“白”壽,意為百歲缺一。百歲老人往往不言百歲,而只言99歲,取“九十九,活不夠”之意。
一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慶壽,但規模比較小,一般是后輩們聚在一起,擺上酒席慶賀一下,出嫁的閨女購置壽糕、將饅頭蒸成桃形的壽桃回來孝敬老人。如今,農村地區也接受了新興的祝壽形式,給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諱“吹燈拔蠟”這類不吉利的詞,不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不過,給老人祝壽時,“長壽面”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條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謂之“添壽”。
從老人60歲時開始,有些家庭會舉辦規模較大的慶賀活動,稱為“大慶”。大慶時,有的兒女還請來專業劇團唱戲、演電影、請人說書助興。
壽日這天,屋內張燈結彩,中間擺上方桌,桌上點燃兩支紅蠟燭,擺滿壽果、壽酒、壽魚等,墻上掛著壽星圖、紅色壽幛和上寫著“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壽聯。祝壽前要鳴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齊,坐在上首。晚輩們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則把這些食品分給眾人同吃,參加壽宴時吃東西俗說是替老人“嚼災”。然后人們祝酒、品菜,共享天倫之樂,歡聲笑語溢滿壽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齡,晚輩給父母做的壽就比較特殊了。
按舊俗,有些人做壽不從60歲開始,而是從66歲開始。慶祝66歲大壽,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占了兩個6字,象征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一般對此都很重視。
“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這種習俗由來已久。父母66歲生日那天,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少不了一塊肉。這塊肉,意味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雖然是買的肉,也象征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買肉時不能計較肉的多少,須一刀割下來,以示兒女對老人的敬意。有的兒女則購六斤六兩肉為父母祝壽,還要蒸小饅頭66個,請老人食之,別人不得分食,否則謂之“奪福”。
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有的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比較緊張。做兒女的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鯉魚善“躥”,寓意這一“躥”,老人就過了難關。這天的早餐,老人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后,女兒在天還未亮時,將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后,回家讓父母躲在門后吃掉,稱為“骨碌運氣”,說是吃了這雞蛋,可以交好運。
祝壽作為一種古老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增進了長輩與晚輩的感情,體現出濃濃的親情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