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有一個不同別處的規矩,城隍廟、文廟等文化場所對市民一律免收門票。這個城市樹立起新的文化旗幟后,城隍廟的老建筑得到維護,又補建了一部分。
鄭州的城隍是紀信,這是鄭州人崇尚的又一個大義之人。當年楚漢相爭時,項羽圍困滎陽城,城中斷糧,將軍紀信請命“是急矣,臣請誑出,可以間出”。紀信假扮劉邦,出東門投降,劉邦乘機帶人從西門逃跑。項羽被騙,舉火燒死了紀信。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在鄭州轄內的古滎鎮,他的尸骨被葬下后,這個地方就有了一個紀公廟,這自然是劉邦取天下之后的紀念之舉了。
鄭州的城隍廟據說就建于洪武年間,現存的建筑是明弘治年間重建,但早已破敗成一個小廟,1986年有一次大整修。現在雖然油漆瓦亮新鮮,廟內院子的老槐樹下時有國學講座,樹上長期掛著“國學公益講堂”的招牌,鄭州大學的學生也在這里上古建筑的課,老師講解,學生丈量繪圖。它似乎已經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處所。
鄭州商都的論證成立,似乎提醒了鄭州人自己身處偉大的歷史遺產之中。和城隍廟一樣被邊緣化的文廟,現在也在復建中,但是僅僅在上世紀80年代,為了鋪設紫荊山路把珍貴的商城南城墻貿然截斷,而且當時居然是國家文物局批準的。【原標題:探秘老鄭州新故事之城隍廟】
來源:新浪網 時間:2009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