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出現歷來被史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發展學家視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中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筑城的呢?民間歷來有黃帝造城的傳說,新鄭、新密一帶就長期流傳著一個黃帝造城的故事。
遠古的傳說
現在新鄭的鄭韓故城當地人叫“黃帝城”,傳說原先黃帝打敗蚩尤以后,想修建一座大的都城。他帶領眾人察看地形地貌,最后把建城地址選在了軒轅丘。那時動工前都要先祭祀天地,于是在軒轅丘東、洧水和黃水交匯處設立祭壇,立上“天心石”碑。
第二天,黃帝帶領群臣到祭壇祭拜天地,擺上三牲供品,點上香燭,黃帝虔誠祈禱祭拜,次日便要動工筑城。黃帝也不是凡人,他的祭祀之舉驚動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決定幫黃帝修城。當天夜里,玉帝和王母娘娘帶領眾星神化為九條龍下界來了,運土筑城,忙了一夜,眼看就要修好了,這時雞叫了,玉帝恐泄露天機,趕忙返回了天庭。天亮時黃帝率眾人前來修城,卻見城已修好,只缺西南角。方圓45里,堅實雄偉,樣子像個牛角。
后來鄭國、韓國相繼在黃帝城遺址上筑城,叫“鄭韓故城”,可老百姓認為這座城最早是老祖宗黃帝修的,仍叫它“黃帝城”。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史記·軒轅本紀》也說:“黃帝筑城造五邑。”但是百姓所傳的軒轅丘黃帝城經發掘檢測,確為鄭韓之城,黃帝城在哪里呢?黃帝造城真有其事嗎?西山古城的發現回答了這個問題,為黃帝造城的傳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西山古城遺址位于鄭州市西北郊45里處的亡嶺余脈上,北距黃河8里,北依西山,南面是枯河,正處于豫西丘陵與東南部遼闊的黃淮平原的交接地帶。現存地貌為由西北向東南遞降傾斜的階梯狀坡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1983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7年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199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全國70多名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發掘,揭露面積6400平方米。在這里首次發現和確認了一座仰韶時期的古城址,在城內共清理房基200多座,窖穴、灰坑2000余座,灰溝27條,墓葬229座,甕棺葬199座,以及殘陶窯座,出土數千件陶、石、骨、蚌器等人工制品及獸骨、植物種子等動植物遺存。
歷史悠久的古城
西山古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建筑技術最為進步的城址。西山古城遺址所處時間正是傳說中的黃帝時期,空間上又處于當時黃帝活動的范圍之內,而在周邊分布的同類型聚落群中則處于中心地位,因此考古學家許順湛先生認為:“把西山古城稱為黃帝城是無可非議的。”學術界基本認同了這種看法。
西山古城中國早期城市的發現,說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也就是歷史上的黃帝時期,中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代。不僅農業、漁獵業和手工業得到發展,物品的交換貿易也已經產生,商業開始萌芽。同時城市的出現,促進了人們之間技術文化的交流,推動了社會發展,使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迅速向父系氏族形態轉化。
站在古城遺址上,望著長滿荒草的舊墟,早已看不出城市的繁華和熱鬧,我們已無法看到,也很難想象得出來。但我們卻知道,5000年前開始的各部落間社會交往和物質文化交流,促進了各氏族間融合,形成了以炎帝黃帝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主要源流,而后才有了今天分布在世界各個地方的炎黃子孫們。(摘自《圖文老鄭州·老風物》主編孟憲明作者朱淑君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原標題:黃帝城的傳說和遺址】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時間:2006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