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趙匡胤陵墓的保護難題和未解之謎
2012/5/8 10:56: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知情人士介紹,這片麥田將不再種植,要進行旅游開發
4月25日下午,河南鞏義,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在鞏義市西村鎮西村北側的麥田里,若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相信,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陵墓———永昌陵就在這里。它所在的地理位置,令人驚奇。
就在麥田里。沒有圍墻。沒有大門。甚至沒有幾棵可以遮擋的樹木。路邊,就是西村及其附近村莊大片大片的麥地。站在高高的土崗上遙看這片陵墓,歷史的滄桑和神秘浮現眼前。
皇陵廢棄麥田 曾被盜墓
跳下土崗,兩旁長勢茂盛的麥子里,一個接一個石像左右對稱,威嚴聳立。腳下,被踩踏得稀疏的麥地,宛若泥黃色的地毯通向前方高大的墳塋。這種只有皇陵才有的震撼氣勢,即使在馬路邊的這處麥田里,依然存在。
根據鞏義市市委宣傳部向本報記者提供的資料,這個陵墓陵區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600米。皇陵前立有石雕像60件,從南往北,左右對稱,依次為望柱、貢象、瑞禽、四匹馬、八名控馬官、四只老虎、四只羊、六名客使、四名武士、四名文臣、兩頭跑獅、兩名鎮陵將軍。
這些石雕像形制高大、雕鑿精細,在歷經1083年的風雨剝蝕之后,其圖案及神情依然鮮活生動、栩栩如生。一直向北,地勢越來越低,竟連下7層,才走到墓前。麥子包圍著這座巨大的墳丘。順著坡勢往上爬,偶會發現一兩個不大的盜洞。站在墳頭上俯瞰,霧氣騰騰的雨中,規模巨大的北宋皇陵在車來車往的當代馬路邊,驟然顯出一種寥落與酸楚的情景。
15年前 韓國人為陵墓立碑
這處麥田,是附近村民和遠道而來的游客時常光顧之地。據河南當地一位媒體記者講,前幾天幾位武漢大學的學生專程前來考察,見到堂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之陵墓“破敗不堪”,直說“可惜,太可惜了”。且據媒體報道,周邊的很多化工廠帶來的“酸雨”讓石雕像備受損傷。
“不是說撂在麥地里沒人管,而是鞏義文物太多了,上面不稀罕它”。“鞏義經濟發展快,對文物看得淡了,不是很重視”。鞏義一位老干部這樣說。
西村副支書趙長茂告訴本報記者,現在趙匡胤墳前的那塊石碑,還是一位韓國人立的。這位名叫趙永芝(音)的韓國人是某大學的院長,自稱是趙匡胤的后人,在15年前立了一塊“宋太祖趙匡胤之陵墓”的石碑。本報記者在現場也看到,這是唯一一個可作為“趙匡胤標志”的石碑。
陵墓保護不力?當地政府否認
事實上,包括永昌陵在內的宋陵,早在1963年就被河南省宣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又被國務院宣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離永昌陵不遠的永定陵和在鞏義市區的永昭陵,都已經被保護起來成了旅游景區。趙匡胤的陵墓永昌陵早就得到認定,為何卻得不到這樣的待遇呢?
4月26日下午,記者致電鞏義旅游局局長趙新海,并到鞏義市文物局采訪,所得到的都是拒絕,“我們說什么,得經過市委宣傳部的同意。”記者隨即來到鞏義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賀保良告訴本報記者,之前媒體上的一則說趙匡胤陵墓“撂在麥地無人問津”的消息讓鞏義方面有些被動,“報紙上的有關評論,拿趙匡胤墓和曹操墓相比,說前者沒人管云云”。
鞏義方面否認了趙匡胤墓“沒人管”和“酸雨腐蝕石雕像”兩個焦點問題。賀保良說,陵墓現場一直有專人在保護,且安裝有24小時監控的攝影頭。另有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去年年底就見到有正式文件,說趙匡胤墓將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旅游開發,2010年年底要征地230畝為景區之用。
“一畝地8.3萬元左右。”另有知情人士說,再有一個半月麥子都熟了,村民已經被告知割了莊稼就不要再種了。
趙匡胤及其陵墓四大謎團
倒葬之謎
西村村民說,關于趙匡胤墓的傳說故事在村子里流傳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倒葬”。
鞏義相關專家告訴記者,趙匡胤墓的確屬于鮮見的倒葬,本來按照這個墓穴的地形和風水走向,陵墓應當坐南向北而建,地勢由高到低,而卻是坐北向南,由低到高。“這是風水先生對趙匡胤的故意報復。”因為在造墓期間,風水先生吳怡道曾被趙匡胤“委屈”地關過大牢,所以他故意將陵墓方向搞反。
選址之謎
趙匡胤本不是鞏義人,為何他要選擇葬在杜甫故鄉鞏義呢?這恐怕要從北宋王朝的發跡地說起。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即趙匡胤登基的第三年,他便命人赴鞏縣擇地建陵,將原先埋葬于開封東南隅的其父趙弘殷的墳墓,遷至鞏義常封村外。“當初趙匡胤命司天監來鞏縣擇地建陵是否有專門交待,已經無可稽考。”當地一位專家說,不過根據宋代盛行的風水堪輿學,鞏義的山水形勢正是北宋王朝擇建陵寢的絕佳之地。鞏義是鄭州的縣級市,北依北邙,南望嵩岳,河洛交匯,被視為風水寶地。
駕崩之謎
趙匡胤是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他于公元927年生于洛陽夾馬營,公元960年1月,以抵抗遼國入侵為名,進軍至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立為天子,改元建隆,國號宋,建都開封。
公元976年10月20日,趙匡胤有病,他召弟弟趙光義入宮,不許任何人進殿,可能是囑以大事。其他人都在殿外靜候,突然似乎隱隱聽得二人在爭論,接著只聽得斧聲震耳、趙匡胤說聲“你好自為之。”便晏了駕。這年趙匡胤才50歲。因為他死時,只有其弟一人在側,于是便有了種種猜測和傳說,不過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中死去,確實給歷史留下了千古之謎。
盜墓之謎
與河南安陽曹操墓不同,趙匡胤墓不是簡葬。北宋皇帝的喪葬更是有一套嚴格的程序,隨葬了大量金銀財寶。為了加強對皇陵的保護管理,陵區有專職官員,還設巡邏制度和駐扎禁軍保衛。
公元1125年,金兵分兩路攻宋,攻陷開封后,開始對北宋諸陵進行瘋狂的盜掘。公元1130年,劉豫建立偽齊政權。為了掠奪北宋墓葬中的寶物,劉豫專門設立了負責盜墓的官職--淘沙官。北宋皇族和大臣的墳墓統統劃入盜掘的范圍。【原標題:這里埋著趙匡胤】
來源: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責任編輯:admin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