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文件柜,一堆機械圖紙,屋外的墻上釘著一個銅牌,上面寫著“樊元紅工作室”。乍一看,讓人聯想到這可能是某個藝術家的工作室。其實,這間“工作室”屬于滎陽市地方公路管理所的養路道班工人——樊元紅。
樊元紅,在滎陽市公路系統內可是小有名氣,不僅因為他在這個崗位上干了28年,而且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發明家”。今年48歲的樊元紅,個頭兒不高,皮膚黝黑,有一雙粗糙的大手,乍一看,很難把他同“發明家”聯系在一起。
清掃公路、清理塌陷的路肩、修補破損的路面橋面……這是他每天都要干的活兒。在外人看來,養路工人的工作辛苦且枯燥,可僅有高中文化的樊元紅,卻在工作中找到了發明的樂趣,他靠著粗糙的雙手完成4個項目的技改創新,被工友們稱為“土發明家”。
“公路管護用錢的地方多,節約很重要。”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樊元紅喜歡思考,善于動腦,對機器設備進行小改造來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以前,在修補柏油路坑槽時,他們要把瀝青一瓢瓢灑到路面上,不但浪費時間,而且還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市面上一打聽,進口的公路路面封層車需要300多萬元,而國產的也要130萬元左右。
“何不造一臺實用又便宜的公路路面封層車。”為了能使用到“質優價廉”的養護機械,一天,這個想法從樊元紅腦中冒了出來。說干就干,他立即找到一臺閑置的平板貨車,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他一直不能研制出主板部分的構造。面對困難,他沒有放棄,而是拿著自己粗糙的設計圖紙,壯著膽子找到專業人士,比畫著說出自己的設計意圖。經過不斷的請教和嘗試,功夫不負有心人,花費一年多的時間,他終于改制出一臺可移動的公路路面封層車。如此一來,以前15個工人一天干的活兒,利用新發明的公路路面封層車一個小時就搞定了,效率提高了幾十倍,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
滎陽市地方公路管理所的黨支部書記雒永生告訴記者,樊元紅發明的公路路面封層車,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已經用在了滎陽的10條縣、鄉、村道路上,用于改擴建的道路有70多公里,為國家節約資金50萬余元。為鼓勵他發明新的機械設備,所里專門騰出來一間辦公室掛上“樊元紅工作室”的銅牌,成了他的研究基地。
幾年下來,樊元紅不斷“琢磨”,發明的公路清掃器、油罐運輸灑布車、公路路面封層車、道路清掃車應用最為廣泛,為單位節約了上百萬元,被同事們戲稱為“四大發明”。
“公路養護工作看似簡單,但要做好,也需要花費不少心思,可不只是動動體力就能解決的。”樊元紅說,他要為自己熱愛的養路事業一直研發到老,貢獻到老。記者 姚輝常 通訊員 王書杰【原標題:樊元紅:養路工“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