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檔:蘇鳳英,78歲,滎陽市索河辦西街組村民。4年前,蘇鳳英的兒媳患病癱臥在床,醫生斷言活不過3個月。但蘇鳳英老人不離不棄,精心照料,使兒媳病情平穩,創造了生命奇跡。
“到俺家就是俺的親閨女”
5月21日,記者見到蘇鳳英老人時,她正拿著毛巾忙著給坐在輪椅上的媳婦馬文玲擦洗,脖子、耳后、手掌、手心,老人的動作熟練、仔細。
馬文玲忽然顯得有些煩躁,嘴里含混不清地發出咿呀聲。“哦,是不是擦的有點使勁了?我輕點、輕點。”蘇鳳英像哄孩子一樣,和馬文玲絮絮叨叨地說著話。
記者眼前的蘇鳳英老人,身材瘦小,腰也微微有些駝了,瘦消的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
蘇鳳英本來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兒子張秋群在外打工,兒媳馬文玲生病前在村頭開了個裁縫鋪,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2009年年初,馬文玲突然感覺右手發麻,之后越來越嚴重。經確診為“運動神經元” 疾病。這種病十分罕見,死亡率較高。“當時,醫生說像文玲這樣重的病情,可能活不過3個月。”張秋群告訴記者,為了掙錢治病,他經常外出打工,當時已經74歲的蘇鳳英就承擔起了照顧兒媳和操持家務的重任。
老人每天早上不到6點就起床,做好飯等兒子上班、孫子上學后,她就圍著馬文玲忙開了。穿衣、洗臉、梳頭之后,開始喂馬文玲吃早飯。“早飯煮仨雞蛋、泡個饃,一杯奶。”老人說,文玲的病需要盡量保持體重,所以一日三餐,要變著花樣做給她吃。
馬文玲生活不能自理,蘇鳳英每天端屎端尿,定期換洗被褥,簡陋的房間里始終清清爽爽,沒有一絲異味。為了避免馬文玲全身肌肉萎縮,蘇鳳英還要天天給她做按摩。馬文玲說話不清楚,蘇鳳英有只耳朵已經耳背了。但在長期的照顧過程中,蘇鳳英慢慢聽懂了媳婦的“話兒”。“伸舌頭是渴了,說‘饃’是餓了。”
在老人的精心照顧下,馬文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出現了好轉跡象。在省人民醫院復診時,主治醫生感慨地說,恢復得這么好與家人的精心照顧分不開。
老人告訴記者,以前她還能經常抱著馬文玲坐到輪椅上,推著她出去曬曬太陽,但最近感到越來越吃力了。
“俺媽以前比較胖,身高1米5多,體重125斤,為了照顧文玲,她現在還不到100斤。”張秋群說,妻子體重快130斤,不管是上廁所,還是上下輪椅,都需要母親攙扶,老人為此不知道摔過多少次。
記者問老人,文玲病了4年,每天要為她做這么多,有沒有覺得累、覺得煩的時候?
“我這一輩子沒閨女,文玲到俺家,就是俺的親閨女,哪有當媽的嫌棄自己閨女的。”蘇鳳英說,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文玲的病治好。
記者了解到,為了給文玲治病,家里的積蓄都花完了,還借了不少外債。老人身體大不如前,家里還有兩個孩子上學,都需要用錢。
說起這些困境,老人感慨不已:“難能咋辦?再難也得過啊!”
這時,坐在一旁的文玲流下了眼淚。“別發愁啊,你的病會好的。”蘇鳳英趕緊拿毛巾替馬文玲擦眼淚。“只要媽能干得動一天,我就照顧你一天。”記者 馮 蕓 通訊員 謝夢瑤【原標題:78歲婆婆蘇鳳英四年精心照顧重病兒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