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展覽館是國內頂尖的藝術展示殿堂。河南省“中原文化上海行”的百余種藝術精品在這里隆重展出,專家學者、名流大腕、八方游客蜂擁而至,欣賞中原文化的風采。展臺上,一幅木雕《清明上河圖》全卷,吸引了眾多的觀賞者。這幅巨制木雕作品,原木本色、清新高雅、人物生動、氣韻飛揚。觀者目睹該幅作品,仿佛穿越了時空,走進了大宋朝的盛世皇城之中,分享著千年前的繁榮景象。整個展廳轟動了,一些媒體紛紛前來采訪26歲的開封作者朱雪。記者問:“你雕刻這幅作品用了多長時間?”朱雪答:“歷時5年。”記者又問:“是機器雕刻的嗎?”朱雪輕輕答道:“全是手工,刻了兩千萬刀!”“好家伙,兩千萬刀!”眾人嘩然。
朱雪是“大宋木雕”的第五代傳承人。他的父親朱明忠是個“花木匠”,能在家具上雕刻各種各樣的花卉。朱雪從小耳濡目染,“熏”出了雕刻的本領。11歲時,他便能在粉筆上刻出小動物、小汽車、茶壺等,在木板上刻出各種圖案。這些小作品的技藝已超過了父輩,家中沒人能教他了。于是,他決心報考高等學府深造。他帶著作品來到河南大學,美術老師告訴他沒有雕刻專業。朱雪胸有鴻鵠之志,他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巡游他鄉,拜師學藝。
1996年,17歲的朱雪懷揣1200元錢,踏上了漫漫的尋師學藝之路。他先后去過南陽、蘇州、揚州、啟東,最后來到了木雕圣地——東陽,拜在了木雕大師任金林門下。因為學藝刻苦,深得師傅喜愛。
木雕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學徒期間師傅教你時,雕動物“雕頭不開眼兒”,雕人物“雕身不開臉兒”。任金林大師打破了常規,對這個如饑似渴的徒弟傾囊相授。三年學徒期滿,朱雪的雕刻技藝已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他帶著一身技藝回到家鄉開封,開始了他的“大宋木雕”創作。
回鄉十幾年來,朱雪致力于宋文化題材的創作。他借鑒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題材,制作了1000多件浮雕作品。他查閱史料,創作了《清廉包公》。2004年5月,朱雪創作的《水滸一百單八將》獲全國“第四屆民間藝術展”金獎。2005年9月,朱雪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全卷獲“中原文化上海行”金獎。2008年8月,他的木雕老爺車“奧運和諧號”開到了北京支持奧運,得到了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的贊賞,馮驥才欣然題詞:“中州情與意,乘車入京華”。朱雪還是河南省最年輕的“工藝美術大師”。(大宋木雕被評為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標題:兩千萬刀刻就《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