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收藏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收藏是一種愉悅;還有人說,收藏是一種財富。對于孫文彪而言,收藏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的樂趣。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步入收藏行列到現在,孫文彪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收藏經驗了。半個多甲子的收藏歲月,孫文彪經歷了不少的趣事。
孫文彪在收藏初期主要收藏銅錢。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庭都存有不少的銅錢,孫文彪為了收藏到更多的銅錢,就在自己空閑的時候經常去農村。有一次,他去到一個比較偏僻的小山村,向老鄉打聽誰家有銅錢,自己愿意出錢買下來。一旁的老大娘聽到后就從自己家端出了一洗臉盆的銅錢,說自己家銅錢多的很,也不能花,放著也沒用,要全部送給孫文彪。孫文彪被老大娘的淳樸所感動,說自己不能白拿,要買下來,而老大娘卻一再堅持不收錢,但孫文彪不愿就這樣白白接受這么多銅錢。最后,他只從那一盆的銅錢里挑了幾枚。到現在,孫文彪提起這件事情都十分感慨。
1984年,孫文彪創建了滎陽縣僑聯電子技校。幾年后,學校的發展步入了正軌,設施也逐漸完備。這個時候,在孫文彪的建議下,學校創辦了校刊。這份校報和其他的校報略有不同,它的特別之處在于有一個專門關于收藏知識的專欄。孫文彪說這樣做其實并不是只出于個人的熱愛,他想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傳統文化。通過校刊這個傳播的平臺,能很好的引導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與熱愛。
孫文彪在辦學期間了解到有一些學生支付不起學費,他就放寬學校的收費政策,對于無力支付學費的學生可以拿一些物品充抵學費。當時也確實有一些學生就這樣順利的入了學,畢了業。但是令孫文彪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學生從家里拿了兩個大銀元寶,孫文彪當時就看出來這兩個銀元寶并非是“銀”元寶,而是錫制的。但是一看到學生那種無助的眼神,孫文彪什么也沒有說,馬上給就那個學生開了收據。
到現在,那兩個錫制的元寶還在孫文彪的文寶齋中放著。他說一直珍藏著它們并非是為了向別人說自己受過騙、上過當,而是為了提醒自己收藏只是自己的一個興趣,一種表達自己喜好的途徑,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一心鉆入“錢”眼中無法自拔,將會失去自己做收藏的意義。
幾十年來,孫文彪一直保持著自己快樂的收藏心態。2007年從學校退休時,孫文彪積累的藏品已有一千多件。2014年春,他在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開設了文寶齋,繼續延續著自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