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登封窯的工藝復雜,裝飾獨特,所以對材料的選擇和加工非常嚴格。相對于其他窯口而言,它除了傳統的胎釉兩層外,登封窯在胎釉之間增加了化妝土和色料,總共四層,而且全部是濕坯作業,一次燒成。這就要求胎、化妝土、色、釉之間必須結合、匹配,材料的成分含量必須合理,工藝必須精細。若工藝和材料選擇上稍有失誤就會出現剝釉、縮釉、爆胎、炸堿等工藝問題。而要避免這些問題,就要求在精心選料外,更要在工藝上進行精心操作。同時,對工藝的精細度要求非常嚴格,材料的干濕度要把握準確,并且要進行反復調配和實驗。
1、原料選取
主要是通過實地踏勘,先選取礦點,開采原料。一般多選用陽坡土,采用手感和舌舔的方式選取,傳統的經驗是“手感粘度大、舌舔覺光滑、牙咬不打牙”即行。
2、原料加工
胎料加工:一般是陳放一年以上,通過人工檢選去除雜質,粗瓷料多是坦在較平的場地上用石磙碾軋。細瓷胎料較為復雜,首先是把選好原料放進耙泥池,按一定比例加水,浸泡后,用畜力拉耙不停地轉動,直到把原料耙成泥漿,再通過流溝,使泥料粗的沉淀,細的流入搙泥池。然后由兩個人用搙子再把泥漿倒入陳腐池,陳腐池至少是二個以上。前面的池子比后面的低,當前面池子盛滿后,從池子上口沿流入后面的池子。這就形成前面的池子料粗,越往后越細。這既是個陳腐的過程,又是個分級的過程,工匠們根據不同器皿的大小選擇不同池子的胎料。陳腐好的胎料,再在室外簡單進行人力或蓄力踩踏,最后搬運進作坊備用。
釉料加工:一般采取兩種方式。軟質釉料采用“撇釉”的方法,即把原料放入缸中浸泡,泡好后,用木棍不停地攪,一直把雜質攪到漂在上面,沙質類的沉到下面為止。然后用瓢把浮在上面雜質撇掉,把中間的泥漿倒入另一缸內,把沉淀部分清掉,這樣循環往復,到能用為止。硬質釉料,一般采用碓杵直接砸,或運用杠桿進行腳踏。特硬的釉料如瑪瑙石、硅石之類的,可先用高溫煅燒,使其體積膨脹,再進行加工。還有一種方式(稍晚)是用特制的石磙碾,即溝碾,也叫濕法磨。
3、練泥
多在室內進行,先把外面粗練的泥用鏟子鎩成泥垛,再用人工踩踏,反復多次,使泥料增加粘性,同時也更均勻、更致密、更好用。
4、成型
多采用手工拉坯及硬模印坯。大器型用盤泥條,小器型用手拉,異形器用模印。登封窯的拉坯具有特殊性。因為登封窯的器型碩大,所以借助于一種特定的工具叫擉子,以增強手臂的長度和力度,使器型比其它窯口的較大。硬模印坯也是登封窯成型方法之一,主要適用于方器、長器和異型器。這種方法是先用泥料做成母子,低溫燒成,然后制成模具,再用模具印坯成型。5、化妝
登封窯胎土含鐵量較高,燒成的胎體較黑,所以登封窯的產品成型要比南方陶瓷制作多一道工序,即施“化妝土”,有地方叫“陶衣”。化妝土是一種質地較白的堿石,把胎體隔開,以保持釉面的白度和純凈。
6、裝飾
是在上好化妝土的胎體上,用硬筆(尖狀工具)、刀筆(刃狀工具)刻劃或軟筆(毛筆)繪出各種圖案。登封窯裝飾技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地劃花和剔、刻、劃花綜合裝飾。如珍珠地裝飾,是把娣妹藝術、唐代金銀器的鏨金技藝引入到陶瓷裝飾,是陶瓷裝飾的創新和發展。還需說明的是登封窯的深刻、剔花裝飾,它是利用胎體的黑灰色和釉面白色強烈的對比度彰顯紋飾的鮮明,使裝飾效果更強。
7、施釉
是在裝飾好的胎體上施一層較薄的石質細料,待燒成后形成玻璃質釉面。登封窯的施釉方法主要有蘸釉、澆釉、蕩釉等,由于登封窯整個制作過程是濕坯作業,不像鈞瓷、汝瓷經過素燒方便操作,所以,登封窯多采用澆釉的方法。
8、裝燒
登封窯產品多采用一次燒成,全程濕坯作業,所以工藝難度更大,成品率更低。登封窯的窯爐結構以堰壁窯、饅頭窯為主。堰壁窯多建在古河道二、三級臺地上,依山就勢,利用堰壁斷面建窯,既省工省料,又保溫效果好。登封窯的燃料宋代以前以柴燒為主,以后柴煤兼燒。登封窯的燒成工藝,唐前是用支柱、支釘、墊餅祼燒;晚唐五代以后,多采用窯具匣缽裝燒。具體操作是,先在匣缽底部放置一墊餅,把產品放在墊餅上,匣缽上面再放置匣缽,依此類推。根據產品大小有的一缽一器,有的一缽多器。匣缽裝燒是利用輻射熱使產品釉面受執均勻,又避免了污染,提高了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