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鄭州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鄭州

“登封窯”的傳承創新之路

2015/11/23 11:38:09 點擊數: 【字體:

      在河南登封市區西南的登封至汝州公路3公里處,有個占地10余畝,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登封窯復仿基地。基地的主人正是嵩山古陶瓷研究學會會長、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景洲,50多歲的他,看上去十分干練。在李景洲精心建造的復仿基地展廳里,展示了他多年來跑遍登封的山山水水搜集而來的兩萬余件各類古瓷片。瓷片雖然都不完整,但它們身上精美的花紋仍讓人贊嘆不已,花、草、魚、蟲、和尚、道士等風情人物應有盡有,透過歷史的塵封,人們也不得不贊嘆當時工匠們手藝的高超。

      李景洲為什么對這些陶瓷殘片情有獨鐘,這些陶瓷殘片究竟有何價值,它的背后隱藏了怎樣的一段歷史?近日,記者走近李景洲,走近他神秘的登封窯復仿基地——

“登封窯”的傳承創新之路

珍珠地牡丹紋玉壺春瓶

      發現:斷代登封窯有了新傳承

      李景洲說,仿佛冥冥之中他與古陶瓷就有一種不解之緣。孩提時,面對村里人使用的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粗瓷飯碗,就對陶瓷的制作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后來在李景洲工作過的告成、白坪兩個鄉鎮的野外都發現了古陶瓷,更使李景洲感到這是天意要他走上這條陶瓷路。工作之余,他就經常跑到鄉下,走訪當地群眾、調查故瓷遺址、采集標本。一次外出訪友,偶然聽一位客人說前莊附近修筑高速公路,挖出了大量瓷片。李景洲沒問那位客人愿不愿意,拉上人家就驅車前往。到了那里,隋唐、五代、宋、金、元各時代器物的瓷片一一呈現在了他的面前。李景洲如獲至寶,滿載而歸。

      2005年,李景洲和幾個對古陶瓷有共同志趣愛好的朋友成立了“嵩山古陶瓷研究學會”,著手對登封窯的恢復研究。后來的日子里,通過對登封窯的曲河窯、白坪窯、前莊窯、徐莊窯、冶窯等遺址的深入調查,發現的越來越多,他的研究也愈加癡迷。

      2006年,李景洲和同仁們成功組織舉辦了“宋·金·元時期登封鈞瓷遺址論證會”。專家們對遺址的認同和對他們工作的充分肯定,使李景洲研究古瓷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2007年,李景洲又組織資金成立了“登封窯瓷苑科技有限公司”。同年6月,登封窯復仿基地基礎設施全部建成。從此,李景洲晨昏早晚,嚴寒酷暑,沒日沒夜,全身心地投入了復仿制工作。

      登封窯的復制和仿制是一條艱難之路。李景洲首先從嵩山青瓷入手,藝術定位于北宋早期的釉色特點,即以天青、天藍、月白這些單色釉做主色調,追求早期青瓷淡雅、溫潤、古樸的神韻。按照這個目標,通過緊張而有序的工作,2007年10月,李景洲和公司同仁們終于拿出了自己的第一窯產品。盡管工藝上還不甚成熟,但失傳千年之久的嵩山青瓷終于恢復了。后來他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使工藝水平不斷完善、不斷提高。到年底,各項技術都已成熟,令人滿意的復仿制品問世了,并得到了同行及專家的充分肯定。

      在對登封窯的整個復仿過程中,李景洲和嵩山古陶瓷研究學會的同事投入了大量艱辛的勞動。采集原料要到沒有路徑的海拔1000多米高的峭壁上去手挖肩扛,除了勞累還有危險。加工原料,要用傳統的錘子砸,手上一個個血泡、一層層老繭,還要無怨無悔。裝窯出窯,頂著100多度的高溫,經常是戴的草帽冒煙了、穿的衣服烤皺了、手套燒爛了。室內的研究工作、查閱資料經常一夜。他們還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了下來。

“登封窯”的傳承創新之路

珍珠地人物紋橄欖瓶
 

      探索:塵封的歷史重見天日

      登封窯創燒于隋、唐,北宋是它的鼎盛時期。如曲河曾因燒瓷而成為一方巨鎮,金元以后漸次湮沒,它的輝煌,更是有諸多文獻記載。在國家昌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發掘、復仿登封窯具有重大的意義。

      2008年初,李景洲和同仁們轉而把對登封窯珍珠地的恢復和開發放在第一位。珍珠地工藝比青瓷工藝復雜得多。況且青瓷的恢復有神垕汝州的生產工藝可供借鑒,有現成的技術人才提供指導,而珍珠地的恢復,幾乎是一項空白,沒有現成的技術可供借鑒,僅有的就是一些標本,需要他們從零開始進行摸索。通過差不多半年的時間、上百次實驗,他們終于實現了自己設立的目標,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藝特點和工藝流程,于2008年4月29日,推出了自己的珍珠地第一窯產品。珍珠地的仿制成功比早期青瓷更有紀念意義。因為從歷史上看,珍珠地已久負盛名,是登封窯的招牌,對登封來說,比青瓷更具影響力。接下來,他們對工藝不斷改進和完善,同時對登封窯出現過的所有品種、器型、紋飾全面進行了復仿制。

      2008年8月,李景洲和同仁們終于完成了登封窯嵩山青瓷、嵩山白瓷、嵩山彩瓷三大系列20多個品種的復仿制,使這一被歷史塵封達千年之久的登封歷史名瓷得以發揚光大。同時,他們也進行了釉色、器型、紋飾方面的創新嘗試,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為2008年奧運會獻上了一份厚禮。

      2008年9月27日,為了對自己的復仿制水平進行檢驗,他們舉辦了“中國登封窯復仿制品論證會”。論證會上,來自國家文物局的專家、故宮博物院的專家、河南文物與考古方面的專家肯定地指出:“復仿制品從造型、胎色、釉質、釉色到裝飾效果,基本達到了宋代同類標本的水平,造型流暢、飽滿渾厚、釉色純正、釉質溫潤,體現了宋瓷淡雅、沉靜的時代特征……復仿制的登封窯珍珠地劃花、白釉刻劃花、白釉剔刻等產品,屬目前國內該類型復仿制品的最高水平。”會后河南省文物局授予他們“河南省文物復仿制基地”的榮譽稱號。

“登封窯”的傳承創新之路

窯變雪地梅花瓶

      創新:期待名瓷傳承發展

      登封窯雖然獨特,但也有它需要創新的地方。登封窯是以裝飾而著稱的歷史名窯,“白地黑花”是登封窯在宋、金、元時期的主要裝飾形式之一。它是在白地的基礎上,繪以黑褐色紋飾。這種裝飾黑、白對比鮮明,反差大,視覺沖擊力強烈,但登封窯的這種裝飾使紋飾和背景之間缺少色階和過渡而略顯生硬,傳統國畫的意境難以充分表達。

      李景洲創新的“釉下水墨瓷”,在傳統裝飾“白地黑花”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步。它是在選用特定礦物原料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水墨的表現技法(墨分五彩),采用特定的傳統燒造工藝而完成的。這種創新的特點是綜合利用登封窯傳統的裝飾元素以及獨特的陶瓷材料、制作工藝與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語言充分結合,表現出傳統水墨畫的詩情畫意,使畫面更含蓄、更有味道。簡而言之,也就是把陶瓷的制作燒造工藝與繪畫技法高度統一,從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新的陶瓷裝飾藝術形式,使傳統“白地黑花”陶瓷裝飾更完美、更富有詩意。李景洲、劉愛葉和江蘇實力派畫家汪開冰,歷經3年,經過無數次的探索、實驗,付出了大量的艱辛和努力,終于于2010年底獲得成功。其代表作品有:窯變雪地梅花瓶、窯變桃花流水鱖魚、水墨山水等,獲得了專家及同仁的一致好評。

      而今,“登封窯”這一名瓷已成了陶瓷界、收藏界的熱門話題,已經成為登封的一張名片。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管理協會會長王愛純說:“傳統是根,創新是魂,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精神是我們陶瓷藝術生命的力量源泉。只有勇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地改進、不斷地提高,才能跟上時代步伐,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重要需求。”登封窯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各種資源優勢,只要能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些資源優勢,登封窯的創新和發展就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登封窯”陶瓷制作工藝流程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