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
溱有兩種讀音,zhēn 和 qín
溱(zhēn)水 古水名,即今天新鄭市的黃水河,它發源于河南省新密市,與洧水匯流后注入賈魯河。
溱潼(qín tóng),鎮名,在江蘇省。
洧wěi 洧水,古水名,即今雙洎(jì)河,是中國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源出今河南省登封陽城山,東南流至新鄭與溱水合,至西華縣入潁水。
溱水洧水流域,包括現在的登封、新鄭、新密屬地,在史前時代是黃帝活動的中心,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新郎帽插金花,打扮得好似狀元郎,在列祖列宗牌位前擺上大香案,點上大紅蠟燭……祭罷祖先,隨著司儀一聲喊:“起轎——鳴炮奏樂!”鐵銃發出三聲巨響后,大紅花轎前邊的轎夫雙手朝天伸開,喊 一聲:“啊噫——”,后邊的轎夫一起應一聲“噫——”,一起并肩起轎,伴隨著音樂的節奏,一上一下,忽忽悠悠,轎子顛簸前行……昨天,在新密市文化館老館 長李宗寅家中,記者見到傳承了3000多年、瀕臨失傳的溱洧(zhēn wěi)婚俗遺存資料,采擷一二以饗讀者。
現如今,新娘新郎鳳冠霞帔狀元服的裝扮,更多是出現在影視劇和婚紗攝影中(資料圖片)
僅結婚典禮就有28道程序
“溱洧婚俗非常復雜,不說結婚之前的定親,光說迎娶新娘的結婚典禮就有28道程序。”李宗寅娓娓道來,記者仿佛置身于一場古老的婚禮場面中。
結婚前夜,得先做好六項準備工作,一是上墳,犒慰列祖列宗,求其保佑子孫平安幸福;二是安神,在中宮正院,擺一張平安供桌,八樣菜、兩盤蒸饃、筷子、酒具、香蠟等物齊備,樂隊奏樂,行九叩或二十四叩禮;三是捺窩,把一頂紅席反鋪在新床上,在四周撒上一些核桃、棗和花生之物,當晚邀請兩個男童和新郎同床,叫做“壓床”;四是演禮,在司儀主持下,隨著音樂節奏,演習二十四叩禮等全套禮節;五是掛“軸子”,將寫有歷代祖先名諱的“軸子”備好,祭祖時用;六是寫“迎書”及一應雜事,先生和主事的一一列出要帶的紅封及大小數量,如披綢封、謝廚封、止席封、開車封、放炮封和抬轎封等,不一而足。
“真正的迎娶程序最多,至少有16項,前期都是準備工作。”李宗寅說,迎娶隊伍一般為三乘轎,中間的為花轎,去時有個孩子坐在里面壓轎,到女方村前半里地就得停下,新郎下轎行“百步上金殿”大禮,這種帶有為難男方的儀式,要新郎一步三叩首,三步九打躬,跪100次,叩300個頭。
“到女方家里,新郎要和接親的人披綢祭祖,祭罷祖宗還要叩拜父親,然后新郎帶著紅封,到廚下行謝廚禮。新郎拿出從婆家帶來的衣飾,讓新娘梳妝打扮。按照禮節,新娘要采束100根新針,綁上一面銅鏡,以避邪。新娘帶走娘家的一根線,新紅鞋要到上轎時再換上。”李宗寅說,新郎要三請新娘上轎。“到男方家后,新娘下轎、進門、拜天地,入洞房、鬧房。”
這些傳統習俗到今天,大多數繁瑣的禮節已經失傳。
繁文縟節“孝道為先”,婚禮實際是禮儀道德教化
“百善孝為先”。在溱洧婚俗繁瑣的禮節和程序中,孝道擺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上。
對新郎而言,他在迎娶之前,先祭拜自己的祖先和父母,然后再到女方家里祭祖拜父母。在女方家里,專門有一道“獻哺生裙”的禮節,即男方接親人員入座以后,新娘的奶奶要和新郎客們打招呼,新郎要拿出一件新衣服,雙手獻給老人,以感謝老人從小照看新娘的養育之恩。
在迎娶儀式結束之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新郎的家人要對新娘進行廚房手藝測試。一般是由婆婆將新媳婦送入廚房,和面,并搟上一劑面條,要求新娘一刀切到頭,不能斷,既有寓意久遠綿長的意義,也有考驗媳婦茶飯功夫的意思。吃罷早飯,就由公婆帶領新婚夫婦,到祖墳上墳、燒紙叩頭,認識先祖,算是新娘歸宗認祖,徹底成為夫家一員。
從墳上回來,新婚夫婦還要到同姓長輩宗親家,挨門順序,從長到幼,叩頭認親,一般要送上鞋襪衣服作見面禮,長輩要還禮送上紅包。
認罷同宗長輩,新婚夫婦還要跟著抬禮盒的,帶上大禮(20個大蒸饃)或小禮(30個小蒸饃),一根禮條到姥娘舅家認親。新郎帶著新娘給親人挨個叩頭,送上親手做的鞋襪,以示孝敬。
“婚姻習俗中,那些繁縟的儀式和禮節,一招一式實際上起到禮儀道德的宣傳教化作用。它讓新婚夫婦深深領悟到成婚是人生的轉折,對長者、 祖宗和神靈要無限地忠誠和孝敬,它讓觀看的人領悟到人生禮儀的至誠至敬。這種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禮教方式和制度,其傳承和教育作用是巨大而又深遠的。也正是因為此,溱洧習俗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李宗寅說。
古老的婚俗已被現代生活改變
“在過去的3000多年傳承過程中,溱洧婚俗變動并不是很大,但近代隨著現代社會的飛躍發展,婚俗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譬如,帽帶插 花的喜慶紅服,已被白色的婚紗取代。高頭大馬或三乘紅轎的迎娶工具,也被豪華的車隊代替。”談起古老的溱洧婚俗傳統的改變,李宗寅顯得很惋惜。
李宗寅說,溱洧地區包括新密、新鄭和登封等地,溱洧婚俗是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民族古代婚姻禮俗的遺存,是中原婚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據史料記載,在伏羲時代,漢民族即有男女嫁娶的禮儀,人們普遍認為婚姻制度起源于伏羲時代,形成于黃帝時期,五帝夏商已完備,自周代開始,禮樂婚姻制度日趨規范,有六儀之繁。溱洧婚俗,是周代的“六禮之儀”之一,延續至今已有3000多年。
“溱洧婚俗,全面而又詳盡地保留了中華民族婚姻禮制中的‘六禮’制度,是解釋漢民族婚俗‘六禮’制度的活字典。這對于研究漢民族婚姻習俗的發展和演變、民間禮俗和農業生產、耕織文明的關系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李宗寅作為溱洧婚俗的發掘者和申報者,認為“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 展,加上西方生活方式的入侵,傳承3000余年的溱洧婚俗距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亟待我們去做進一步的搶救與保護。” 作者:熊堰秋(原標題:娶媳婦過28道“關” 溱洧婚俗走過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