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劉俊禮 通訊員 李紹光 王炎軍)昨日,新密市傳出喜訊:新密“超化寺吹歌”近日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省此次入選的傳統音樂類中8項名錄之一,也是繼被評為鄭州市、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又一殊榮。
據史書記載,“吹歌”是我國十分古老的一種吹奏樂演奏形式,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的組合,大約起源于我國的商周時期,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歷史。它以管子為主奏樂器,輔以笙、笛、簫、韻鼓、大鐃、碰鈴等樂器,堪稱我國古代的交響樂。而輔助樂器鼓、箏、簫、笳等樂器合奏的鼓吹曲來自于北方少數民族,漢朝時被用到了守邊的軍隊,來壯軍威。后來慢慢地傳到宮廷,作為皇帝宴請群臣時用,或者皇帝出行時在路途中演奏。
超化寺吹歌,又稱超化吹歌,起源于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以鼓吹樂的形式,以獨特的管子吹奏樂,流傳了下來,通過寺廟,而流傳于民間。由于超化寺供奉著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名震一時,成為香火旺盛的大寺院,吸引著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來此朝拜。一位翰林到超化古寺進香參拜,把流傳在皇宮里只用于皇宮或國家祭祀大典的吹歌傳給了僧人,與當地的音樂雜糅,形成地域性比較強的音樂形式。
“由于新密‘超化吹歌’是師承唐宋時期的宮廷音樂。它不但有獨特的管子,而且記譜還在沿用‘尺、凡、六、五、上’工尺譜,每次必須有十六人同時演奏。”新密市文化旅游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超化吹歌”曲目、曲牌較多,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古曲(宮廷音樂)、民歌(民間小調)、寺廟祭祀音樂(莊重曲)三種,另外還有供練習用的調式音樂(練習曲)、和占子(小段樂曲)兩個部分,形成了完整的超化吹歌曲目。它保留了中國古代吹奏樂的基本要素,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是古代音樂的活化石,一朵音樂史上的奇葩,是中原地區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是古代宮廷音樂“鼓吹曲”的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學術、實用價值。
據介紹,為積極搶救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密市文化旅游局高度重視,積極組織,成立超化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領導小組,明確專人負責;多方籌措搶救資金,確保材料搜集、演奏場面錄制、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工作順利進行;積極組織參加各項比賽,大力弘揚這一優秀民間文化,不斷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先后獲得“河南省民間音樂會演金獎”、“第九屆河南省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等獎”等榮譽稱號。【原標題:新密“超化吹歌”納入國家級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