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大躍進”的號角聲中,《朝陽溝》用了7天時間就排演成功。它先后因切合 “大躍進”建設農村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從而廣泛流傳。
“親家母,你坐下,咱們說說心里話……”優美的唱腔、朗朗上口的唱詞,將一代知識青年投身農村干事業的激情點燃,讓農民為“一不愁吃來二不愁喝”而鼓足干勁。
在50年后的今天,河南、陜西、河北、山東等省份數億老百姓仍然耳熟能詳,而它無可爭辯地成為中國戲曲的一個里程碑。
五十年流芳
4月29日,河南省豫劇三團到鄭州一建筑工地慰問演出,15個節目中近一半是《朝陽溝》選段。第一代“拴保”王善樸、“拴保娘”高潔、“銀環娘”楊華瑞站在臺上,唇未啟掌聲先起。
高潔笑言:“我一輩子演了那么多角色,有那么多好的段子、唱腔,到頭來只剩下《朝陽溝》了。”72歲的她走在大街上,不時會有陌生人認出她,打招呼:“親家母好!”“你是拴保娘嗎?”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朝陽溝》的推崇近幾十年來不曾改變。去年年底,“銀環”魏云憾別人世,除了許多老百姓自發前去送行,省委副書記陳全國等省領導也送花圈、發唁電表示哀悼,并親切慰問其親屬。
有位省領導曾戲稱:“我是看著《朝陽溝》長大的,找媳婦兒也是照著銀環的樣子找的。”
《朝陽溝》一直是豫劇三團的招牌,也是中國戲曲的優秀保留劇目,而且想不演都不行。不少企業請他們去演出,講明“不帶《朝陽溝》,我們就不請”。高潔等老藝術家出場,也是不唱《朝陽溝》就不能下臺。因此,《朝陽溝》進行了多次復排,演員已經發展到第三代。
對楊紅霞、盛紅林等第三代演員來說,最大的困難莫過于逾越時代的鴻溝。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黃在敏指出,他們“難以將那種單純的、革命的激情表演出來”。
8歲的孔瑩已經惟妙惟肖地表演《朝陽溝》5年,她或許仍然不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而比她年長的人們又了解多少?
偶然之生
“當初如果不是馮紀漢提出來叫我寫《朝陽溝》,也就不會有這出戲的出現。”《朝陽溝》編劇、導演楊蘭春說。他被譽為“《朝陽溝》之父”,今年88歲。
1958年3月初的一天上午,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馮紀漢找到楊蘭春,讓他一個禮拜寫個劇本。楊說:“別開玩笑了。別人不懂你也不懂,連寫帶排7天能搞個戲?”馮哈哈大笑,讓他試試看,往桌子上扔了兩盒煙就走了。
《朝陽溝》的另一導演、河南省豫劇三團原團長許欣說,楊領命,全因馮紀漢沒有領導架子,不寫“實在對不起人”。
那時,鄭州街頭開始出現敲鑼打鼓送知識青年下鄉的場面。1955年,郟縣大李莊鄉(今廣闊天地鄉)組織32名回鄉知青參加農業合作化受到毛主席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些都給了楊蘭春創作靈感。
楊蘭春思考兩天兩夜后開始動筆。時間緊迫,楊這邊踏著節奏哼著腔寫,那邊王基笑、姜宏軒開始配曲,演員學唱,許欣初排,“流水線作業”。后來,楊蘭春站在舞臺邊上,隨手拿個煙盒什么的,想出兩句就寫出來發給演員學。再后來,他干脆直接口述,讓演員當場記下。
許欣說:“《朝陽溝》從創作劇本到排練、搬上舞臺,僅用了7天半時間,而布景、道具總共花了19.5元。”
1958年3月20日,新排大型豫劇《朝陽溝》首場演出。戲要開演了,楊蘭春讓等等,“還有四句合唱的詞沒想好呢”,“戲還沒有名字哩”。
其實,7天并不是一個離譜的要求。1958年的關鍵詞是“大躍進”。
時代助手
《朝陽溝》講述的是高中同學三年的城市人銀環和農民拴保,立志到農村干一番大事業的愛情故事。它反映的內容是,知青下鄉大有作為;農民加入高級社,土地收成歸集體,敲鐘上工掙工分,不愁吃不愁喝,家家戶戶幸福知足,共產主義指日可待。
楊蘭春以戰斗生活過的登封縣曹村和出生地河北省武安縣列江村里的一些人物作為原型。實際上,那里很窮,也沒有城市人。
評論家黎明曾撰文說,《朝陽溝》就是供農民享用的“夢幻童話劇”。
事實上,在戰爭期間隨便撿幾個瓦片就能說唱一段鼓舞士氣的楊蘭春,有意無意地用那個時代特有的邏輯、富于民間感染力的藝術和語言形式把黨的政策嵌套進了《朝陽溝》。群眾喜歡,中央領導也很欣賞。
1958年4月13日,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觀看《朝陽溝》,稱贊“這是個好戲”,并要他們到北京演出。夏天,《朝陽溝》應邀到北京參加全國戲曲現代題材展演。
之后,《朝陽溝》很快被改編成評劇、眉戶、呂劇等。許欣說:“我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農村、工廠等基層演出,有政治任務。”除了故事主線不變,一些內容不停改變,加入看圖識字、科學種田等寓教于樂。
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與豫劇三團合作將《朝陽溝》搬上銀幕,梳著大辮子的銀環和帥氣的拴保成為知識青年的“夢中情人”和楷模。持續的階級斗爭和羸弱的國民經濟,讓他們在城市沒有就業機會而上山下鄉時,多了一絲浪漫情懷。
1964年元旦,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舞臺劇《朝陽溝》。毛主席說這個戲很好。
為什么毛主席提出看這出戲,并大加贊賞?據1964年大事記,他對一些中央領導同志主張自留地、包產到戶、自由市場、自負盈虧很不滿,并發起反“修正主義”運動和農業學大寨。“大躍進”、人民公社、農業學大寨、知青上山下鄉……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諸多大決策,《朝陽溝》竟然都神奇呼應。豫劇三團紅了,電影火了。銀環的扮演者魏云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求愛信、思想匯報信,一天要寄出40封回信。
徹底改造
1964年年初,毛主席還在表揚《朝陽溝》。年中,京劇版卻被江青定罪為“形式不倫不類”。風向突變,《朝陽溝》大紅大紫的日子不再。
1968年12月,毛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大規模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開始。
8個月后,江青下令修改《朝陽溝》,驚動全國。江青說:“《朝陽溝》是寫中間人物的戲,實際上是寫落后,但還不很反動下流,這個戲是可以改好的……”她要求將女主角變為次角,下鄉接受貧下中農改造;拴保改為主角,是正面英雄人物;要加強貧農父母的戲份兒。
許欣說:“她是想抓地方戲的樣板戲。”楊蘭春每天提心吊膽,“如果改不好戲,江青真的會把我當成叛徒、特務、死不改悔的走資派論處”!冻枩稀肥乾F代戲,不是“三突出”,更不是“高大全”的樣板戲。如果改成樣板戲,劇中的人物要么英雄要么狗熊,拴保和銀環不能有愛情關系。“拴保”改名“高山寶”,“銀環”改名“云環”,故事情節先改成治山治水,再改成養豬,再改成階級斗爭……《朝陽溝》“修改”持續8年,參與修改的作者百余人,先后拿出了11個修改稿,排演劇團多次更換,在舞臺上試演了7次。直到垮臺,江青都沒有滿意。
楊蘭春的命運與《朝陽溝》一樣,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楊蘭春就受到批判和沖擊,可能因為楊蘭春的“倔”。許欣說:“要不是這個原因,他至少官至省委宣傳部長。”
1955年5月1日,楊蘭春編排的歌劇《劉胡蘭》在西安首演,一天就售出9場戲票。上級卻突然要求停演,因為劇中有“革命人士叛變,劉胡蘭談戀愛等情節”。楊拒絕修改,稱劉胡蘭談戀愛有依據,而且無情未必真英雄。“文化大革命”初期,《朝陽溝》要在河南洛陽為亞非作家緊急會議代表演出。當時有人提出:《朝陽溝》從頭至尾沒有一段毛主席語錄,這次演出必須加幾段毛主席語錄。當時已被關進“牛棚”的楊蘭春仍然堅決拒絕。
保留劇目
50年了,《朝陽溝》仍然活躍在舞臺上。“大躍進”時期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朝陽溝》為什么是個例外?
有人說,它是“熟戲”。電影版全國放映,遠遠超過舞臺劇的影響。許欣說:“現在流傳的版本就是電影版本。”
許多戲曲專家指出,楊蘭春種過地,要過飯,做過學徒,演過戲,打過仗,還在中央戲劇學院進修過,有理論知識又有生活經驗。因此,《朝陽溝》人物性格鮮明,刻畫細膩,語言樸實,有濃厚的中原文化氣息。
許欣說:“它的唱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時吸取豫西調、豫東調、呂劇、武安落子等多種戲曲元素,形成了新的唱腔風格。”
楊蘭春說,它產生于“大躍進”的時代,卻不是寫“大躍進”的戲,“寫的是人,寫的是情,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矛盾”。另外,有一批好作曲、好演員。
《朝陽溝》之前的現代戲仍采用傳統戲的表演程式、音樂唱腔,甚至服裝、化裝。
著名戲劇評論家廖奔說:“楊蘭春把豫劇現代戲的發展推向了成熟。”《朝陽溝》公認是豫劇乃至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創造了一個時代。
50年前,《朝陽溝》拯救了效益不景氣的省豫劇三團,創出“看現代戲,還是三團的好”品牌。豫劇三團團長汪荃珍說:“《朝陽溝》給我們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經驗。鄉土氣息和河南味兒不能丟掉,而且要強化和發展。”
《朝陽溝》最近一次復排是在2001年。78歲的許欣把一些芭蕾舞的動作加了進去,使跨水溝等動作的視覺效果更好,還讓銀環和拴保以花為媒,臉幾乎貼在一起,另外,“激動的時候拉手了”!驹瓨祟}:《朝陽溝》五十一年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