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努力
作為戲曲大省,河南的戲曲電影工作者從未停下努力的腳步。從早期的《朝陽溝》、《我愛我爹》、《倒霉大叔的婚事》到近年來的《程嬰救孤》、《清風亭》、《鍘刀下的紅梅》、《大腳皇后》等,一大批戲曲電影吸引了很多觀眾。
“戲曲藝術與數字電影技術的結合,是豫劇工作者在新時期下利用先進傳媒手段更廣泛地傳播豫劇藝術的探索。”曾率團拍攝《程嬰救孤》和《清風亭》等豫劇電影的省劇協主席、省豫劇二團團長李樹建說。
在豫劇名家的努力下,豫劇電影不僅收獲了良好的口碑,也獲得了專家評委的認可。例如,電影《程嬰救孤》獲得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戲曲片獎,還獲得了第15屆美國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影片獎;電影《清風亭》獲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戲曲片獎,并拿下2012年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音樂劇影片獎”;電影《鍘刀下的紅梅》榮獲中宣部第12屆“五個一工程”獎。
困難面前不低頭
豫劇電影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困難和質疑。北京劇協秘書長楊乾武曾表示,戲曲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的受眾群,但是電影、電視、動漫培養起來的都不是真正的觀眾,真正的觀眾是去劇院看戲的人。
質疑可以討論甚至擱置不談,但資金問題卻是限制戲曲電影“命門”的難題。許多拍攝過戲曲電影的演員和導演紛紛表示,與動輒上億元投資的大片相比,由于對戲曲電影前景的不確定,很多企業投資時十分謹慎,一兩百萬元已經是大制作了。
此外,虛實如何處理這一困擾戲曲電影的難題至今仍未得到完美的解決。在《清風亭》首映時,有觀眾表示,演員們穿著戲服在舞臺上做動作很自然,但實景演出中再做這樣的動作就顯得不協調。拍攝過多部戲曲電影的導演朱趙偉表示,中國戲曲是虛擬藝術,電影則以寫實見長,“虛”與“實”的矛盾困擾了一代又一代戲曲電影的導演。
聚成合力有盼頭
與很多進入院線上映的戲曲電影一樣,《大腳皇后》首映后,也將進入北京九州同映數字電影院線發行。據統計,2012年我國電影能進入院線放映的不到一半。受眾群體本就單一的戲曲電影前途如何?對此,導演韓志君坦言,壓力有,但并不大。因為院線放映是一條路,戲曲電影還有農村放映、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和出版DVD等多條路可走。“戲曲電影與商業大片觀眾定位不同,我們拍攝戲曲電影就是為了讓每株小草都有自己的土地。”
盡管如此,戲曲電影的票房依然不樂觀。朱趙偉表示,戲曲電影能夠進入院線進行商業操作,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但我們也沒有把握能有很大的票房,畢竟市場很殘酷。”
許多業內人士表示,院線、片方、劇團等多方面聯手才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據了解,在幫助戲曲電影走市場的過程中,河南奧斯卡院線、鄭州橫店影城等機構已經給予了很大支持。它們利用自身影院的優勢,不僅在省內影院內安排戲曲電影,還在院線省外影城內推廣豫劇電影。河南影視集團等電影拍攝制作單位也對豫劇電影的拍攝制作從人力、物力上提供了大量幫助。
《大腳皇后》領銜主演王紅麗說,雖然道路很難走,但大家還是會堅持走下去。李樹建則更直接地說:“我愿意成為戲曲電影的試驗田。”【原標題:河南戲曲電影迎難而上編織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