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hán
【韓姓起源】
1.以國為氏。戰國七雄之一有韓國,三家分晉以后,于公元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今河南省禹縣),后又遷都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即現鄭州市所轄的新鄭市)。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原韓國王族以國名“韓”為姓氏。
2.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今山西省翼城西部),因唐邑臨晉水,叔虞之子燮(xie)繼位以后,稱為晉侯。晉穆侯之支孫畢萬受封于韓原(今陜西省韓城西南部),其后遂有韓氏。又據《風俗通義》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韓之先與周同姓武子事晉獻公。封于韓原,因以為氏。”韓武子就是畢方,或稱韓萬。
3.鮮卑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進入中原以后改為漢姓“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