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媲美康百萬莊園的明代民宅,歷經(jīng)滄桑目前存留1000平方米
83歲弓照應老人介紹的這個建筑是其中一個被封起來保護的配樓
詩書堂即現(xiàn)在的祠堂后視圖
這口缸圖案精美,遠處即另一棟配樓
唐鼎合成
閱讀提示
經(jīng)歷628年風雨滄桑,坐落于鄭州惠濟區(qū)新城辦事處弓寨村的明洪武年民宅,經(jīng)過弓寨村歷代人的守護,目前仍有1000平方米房屋巍然屹立。像這樣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宅在鄭州極為罕見,去年政府修筑北四環(huán)時,為了保護這處古代建筑,道路繞了個彎兒,向南移動5米。
探訪
明洪武年民宅古建筑傲立村頭
昨天上午10時許,記者在弓寨村看到,村前修筑一新的北四環(huán)路上,來往車輛飛馳通過。馬路北側(cè),幾名工人正對北四環(huán)路綠化帶平整土地,栽種花卉苗木。綠化帶中央,矗立著一處東西走向藍瓦、灰墻民宅,其四周壘起的院墻,粉刷裝飾得很新穎。走進這處“突兀”的建筑,進出小院的門楣上,懸掛一幅黑底金字拓印題匾,上書“文魁”。
走進小院,院內(nèi)豎立一塊石碑,簡要記錄了這處民宅的歷史淵源。進入房內(nèi),其屋高七八米,12根柱子分兩排豎立,通體染紅色油漆;連接柱子的,則是暗紅色鏤空梁木橫穿支撐,數(shù)十塊方木、圓木巧妙構(gòu)筑一起,這便構(gòu)成了這座民宅的“筋骨”。
觀察這處民宅,除了供奉弓姓宗族外,還擺放著題匾“文魁”原匾木板以及一處部分折斷的“圣旨”碑。
穿越幾百年的歷史,它們在戰(zhàn)爭、動亂年代能夠保存下來,顯得尤為珍貴,被弓寨人視為“鎮(zhèn)村之寶”。
這處民宅后側(cè),豎立著兩處保存相對完好的明代小樓,3處房屋遙相呼應,構(gòu)成了弓寨村的一景。
探源
重視教育,一個村子曾走出100多位官員
緊鄰北四環(huán)的明代民宅房子被村民譽為“詩書堂”,在其正中央,豎立著名為弓三豹的畫像和牌位,“他是我們這支弓氏家族的老祖先。”在現(xiàn)場,今年58歲的弓寨村村民弓永州稱,北四環(huán)修筑成功后,將村子南北分作兩部分。村子北靠通濟渠,又稱古運河,從明朝洪武年間,祖先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至此,歷代人非常重視教育,相繼從村子里走出100多位官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明嘉靖年間弓省炬官至禮部侍郎,曾出使高麗。
弓永州欣喜地說,“詩書堂”門楣上懸掛的題匾“文魁”,是記載從本村走出的弓獻廷的一個重要印記。據(jù)多方考證,像“文魁”這樣的題匾,從目前掌握的信息看,散落于民間的,也只有這一塊了,它是幾千年科舉制度的實物見證,文物價值比較高。在“詩書堂”里,還擺放有一塊匾“冰柏逸清”,它由一名翰林院大學士親筆題書。而更讓村民充滿期待的是,根據(jù)老人們的記憶和保存,村子里的兩塊滿漢文書寫的九龍碑也找到了大致方位,目前正全力挖掘。
據(jù)該村83歲的弓照應(音)介紹,先人從山西安家至此,歷經(jīng)幾代的辛勤打拼,逐漸站穩(wěn)腳跟發(fā)跡了,弓寨村在黃河南岸聲名遠播,“修建房屋數(shù)十間,可以與鞏義的康百萬莊園媲美”。日子久了,這些層層疊疊的院落,又被贊譽為“客層院”。
采訪中,多位上了年紀的村民稱,當年村里修建的祠堂、主樓等房屋,相繼在“文革”中被毀壞殆盡。“詩書堂”內(nèi)存放的圣旨小碑,是當年修筑祠堂時皇帝御賜的,共設(shè)計安裝了3塊,這個僅存的一塊,還是村民偷偷保存下來的。而那塊“文魁”題匾,則是一位族人把它用作喂牲口切草的板子無意中保留下來的。
保護
修筑北四環(huán)路為它繞開5米
“真的想不到,政府修筑北四環(huán)的時候,為了保護這處民宅,繞開5米讓道。”昨天下午,弓寨村委會主任弓廣森說,按照政府部門的規(guī)劃,北四環(huán)路從村子穿過,這樣一來,把弓寨分作南北兩部分。而在這條道路上,628年的明代建筑則面臨著拆除的危險。
經(jīng)過村民及文物部門的呼吁,政府修筑這條路的時候,改變了它的運行軌跡,向南繞開5米,避開了這些建筑被拆除的危險。“政府保護它的同時,我們也積極行動起來。”弓廣森稱,“詩書堂”經(jīng)過改造,現(xiàn)在作為村民文化活動室,并給另外相距不遠的古宅修建了院墻,“‘詩書堂’是當年待客的地方,另外兩處是居住場所。3處民宅,合計有1000平方米。我們打算經(jīng)過改造,都讓它們發(fā)揮起功用”。
弓廣森說,作為2014年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目前,村子里的民宅已被列入惠濟區(qū)經(jīng)典景點,而更讓村民滿懷期待的是,他們已向鄭州市文物局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批復很快下來,有希望獲準”。
這些民宅是弓寨的集體文化遺產(chǎn),他們有理由興奮和欣喜。作為一名關(guān)注此事的“局外人”——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汪松枝,提起這些民宅也是同樣的興奮,“在鄭州市四環(huán)以內(nèi),目前像這樣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宅,幾乎難以尋到蹤跡。”汪松枝說,幾年前,他們進行文物普查的時候,這些民宅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它們集歷史、科學、文化為一體,有著較高的價值。2011年,全國啟動第三次文物普查,弓寨村的古代民宅入選文物名錄,“當然,僅有這些遠遠不夠,保護和傳承它們,需要來自民間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原標題:鄭州市為保護這處古民宅,北四環(huán)繞開5米)
圖片說明
①詩書殿殿脊上辟火的螭吻斷痕
②詩書堂已被村民保護利用
③被村民封起來保護的配樓
④配樓后頂?shù)耐?br />
⑤這塊曾用來剁牲口草料的板子竟是兵部侍郎題寫的文魁匾
⑥這窗有防火功能
⑦祠堂里擺放的圣旨碑
⑧祠堂里的弓氏祖宗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