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瞧這棟小樓,它可是難得的文物。
詹天佑在這里辦過公
馮玉祥在這里開過會
鄭州101中學東側一個不顯眼的小院內,有兩棟紅瓦紅墻建筑。
不要小看這兩棟二層小樓,它們是1912年由比利時專家建造的,見證了中國隴秦豫海(隴海)鐵路的發展。
當年,這里成為建設隴海鐵路的總部,以鄭州為中心,大量工程師從這個院內派出,去修建不斷延伸的中國十字架鐵路的東西動脈。首席記者 徐富盈 文/圖
“房頂的瓦以及大部分東西都是原來的”
這個小院在隴海路與一馬路交叉口南側、鄭州101中學東側胡同內。
進入這個小院,一眼就看到一棟二層紅樓,爬山虎爬滿了樓體。
樓西側紅墻體,是水泥上涂的漆,幾塊紅水泥掉下來,露出里面的古老青磚以及磚縫中的白色石灰。
樓南側的窗戶成了不銹鋼窗,還裝有空調。
在二樓,一名工作人員介紹,他們一年前租下這棟二層樓,租時就已經裝修好了,這棟樓歸屬隴海賓館。
隴海賓館工作人員說,這個院內現存的兩棟同樣的木質樓,據說是當年比利時人建的,二樓全是紅木地板,改造時部分遭到了破壞。“房頂的瓦以及大部分東西都是原來的,只是在外邊包了現代的木料”。
它見證了隴海鐵路的發展
二七區地方志辦公室王瑞明對這個隴海大院的歷史了如指掌。
“這個大院在清末時屬鄭州城廂區竇府寨村。”王瑞明介紹,史料記載,光緒29年(1903年),清政府的中國鐵路總公司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與比利時國鐵路電車公司訂了修建甘肅、陜西、河南、江蘇4省的鐵路,當時叫隴秦豫海鐵路。
鄭州正好在交叉點上,理所當然成為修建這個東西向鐵路的中心。先修建的是該段鐵路中的汴洛鐵路段。1905年6月開工,1909年完工。
1912年,為貫徹孫中山先生建設中國大鐵路網計劃,民國政府與比利時國鐵路電車公司簽訂合同,準備從開封向東、洛陽向西延伸建鐵路,比利時專家和中國專家需要辦公的地方,于是在此處選地百余畝建成這個大院,當時共32棟類似的二層樓。“這些房子仿西歐的建筑樣式”。
詹天佑在這里辦過公
王瑞明介紹,現在剩下的這兩棟樓是當時這個院內別墅式小樓中較好的兩棟。
“詹天佑是當時隴海鐵路工程的顧問工程師,他當年就在這個院內和技術人員研究橋梁的修建,很多鄭州人都見過他。”
“1927年6月,這個院內召開過一次重要會議——當時北伐軍占領武漢后,汪精衛來到這個大院內,與當時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一起舉行知名的鄭州會議。當時附近全部戒嚴。”
“當時因為這個院在隴海路上,加上重要人物在這里開會,這里從此出名,大家都叫它隴海院。”
“我們沒有收到過這個大院的相關情況,多虧了晚報”
昨天下午,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汪松枝獲知這里有一棟比利時專家參與建設的百年別墅后,心喜不已:“以前我們沒有收到過這個大院的相關情況,多虧了晚報。”
汪松枝看了記者傳過來的照片后介紹說:“在鄭州,由蘇聯援建的建筑不少,但都是1949年之后建設的。”
汪松枝說,這兩棟別墅不但在建筑方面有極大的文物價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政治價值。這是難得的文物,一定要加強保護。(原標題: 鄭州隴海大院由比利時專家建造 詹天佑曾在此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