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鄭州市貨站街的“京都老葛壇子肉燜餅館”
葛記的味道贏得年輕人的認可和贊譽
葛記燜餅第三代和第四傳承人
人民網11月22日專電(記者智泓)在位于鄭州市伏牛路的葛記燜餅總店,記者見到了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葛記燜餅的第三代傳承人葛永志老先生,老先生非常和藹并且談笑風生。“非常感謝政府給予我們關注和保護,葛記已經傳到第四代了,以及快一個世紀了。這么多年來,回想起來真是不容易啊!五味雜陳,個中滋味只有我們最清楚了……”
“目前,葛記燜餅有兩個店,伏牛路的這個店,是我們的總店,另一個在鄭州的東郊未來路與貨站街交匯處。我的大姐和妹妹在那負責……原來黃河路那多熱鬧啊!這么多年來,可以說幾乎年年都在搬遷。”從老先生感慨的言語中,不難聽出弦外之音。
頗具傳奇色彩的家族創業史
“葛記燜餅館的創始人葛明惠(即他的祖父),生于1882年,是清朝滿族鑲黃旗人,他10歲進北京珂王府做事,曾給王爺趕車,頗得王爺欣賞。他勤快好學,閑時常到王府膳食房幫廚,熟諳烹調技藝。當時,王府中有一種主食千層餅,還有一種菜肴名稱壇子肉。有一天,王爺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饑餓,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壇子肉為王爺燜了一盤餅,又用榨菜、蕪荽沏了一碗湯,餅軟肉香,清湯爽口,王爺大加贊賞。民國初年,戰亂紛紛,祖父帶著父親和叔叔來到河南謀生。危難中想起被王爺贊賞的壇子肉燜餅,于是,經朋友幫忙在鄭州火車站附近開了‘壇子肉燜餅館’。解放后,幾經變故,祖父和叔叔先后去世,由父親葛云祥繼續經營,他繼承發揚父親的烹調技術,使烹制的壇子肉一開壇便香氣溢,經其多年苦心經營,遂使葛記燜餅成為聞名遐爾的風味小吃。”
葛永志說,葛記壇子肉燜餅是用餅和特制的壇子肉加青菜燜制而成。其餅是用軟面烙成千層餅,放涼后切成簾子棍形備用;壇子肉選用帶皮五花豬肉。切成兩厘米見方的方塊,先放入鍋內添水煮開,撇去浮沫雜質,撈出肉裝入壇內,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湯封口,大火燒開后,改用文火慢燉,燉到爛熟。開壇時濃香四溢,過往行人聞香止步,素有“開壇香”之美譽。燜餅時,鍋內用青菜鋪底,放上餅條和壇子肉,加高湯稍燜即成。
其肉香味醇厚,肥而不膩,其餅柔軟適口,老少皆宜。燜餅時配菜除用綠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鮮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燜餅用的湯。除豬肉湯外,還用雞湯、鴨骨湯。因此燜出的餅軟香不膩,鮮美口。
見證鄭州一個世紀的滄桑巨變
葛永志說,從1926年開始,近百年來,葛記燜餅館歷經滄桑,先后在一馬路、喬家門、德化街、西太康路、大同路設點經營。
1989年,在鄭州市飲食總公司的支持下,在南喬家門恢復字號開設門店,再創百年老店,而且關鍵的生產環節都由葛氏家族成員操作,從而保證了其傳統正宗風味,使一些到鄭州的“老北京”也尋跡前來品嘗。
1994年初,葛記燜餅連鎖經營總店組建經營,先后在大同路、中原路、文化宮路、城東路開設分店,在門面裝飾、服務程序、配料操作、服裝、價格等五方面達到統一,走連鎖經營之路,創規模效益。1995年,在鄭州第四屆美食月中榮獲“中原名吃”之稱號。1997年12月,在杭州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摘取“中華名小吃”桂冠。
“我們是2008年3月份被評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2010年的7月份升格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葛記燜餅第四代傳承人葛斌說,他記得最清楚,因為已經感覺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和壓力了。
為鄭州人民做最正宗的葛記燜餅
記者來到鄭州市東部的貨站街附近,在一個并不繁華的地段上找到了“京都老葛壇子肉燜餅館”。
“我們總共兄弟姐妹六個,我的三弟葛永志,就是葛記的第三代傳承人。現在他的兒子葛斌已經得到了真傳,成為我們葛記的第四代傳承人了。”葛素芳說道。
“這個店是一個月前剛剛從黃河路搬遷過來的。近一個世紀以來,葛記燜餅在鄭州‘輾轉騰挪’,見證了鄭州‘翻天覆地’的變化。千遍萬遍,不變的還是我們葛記燜餅的那個味兒。”
“搬遷次數多得已經數不清了。”葛元祥的大姑娘葛素云感慨地說,“房東見我們生意好,合同一到期,不是漫天漲房租,就是不再續簽合同,我們只好被迫搬家。”
“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藝,我們不指望著靠它發財,只是想堅持下去,讓老顧客什么時候都能找到‘葛記’,都還能吃到‘那個味兒’。”葛元祥的六姑娘葛素芳說,如今葛記燜餅第四代傳人——葛斌,已經成熟,再加上所授徒弟的增多,“葛記燜餅制作技藝”在傳承上已經后繼有人。
看到記者前來采訪,不少老顧客都表達了對葛記燜餅的喜愛之情:
“葛記有悠久的歷史的燜餅又有很多新菜,可以做鄭州的旅游定點飯店啦!”
“最喜歡他們的伊府面和紅豆粥了!”
“我代表我們全家三代來表個態:葛記我們絕對頂你!”
“我們的愿望是能在鄭州開四家店,東、西、南、北各一家。”葛素云接著說,“葛記燜餅制作技藝”之所以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因為它的特殊性。它不像其他飲食一樣容易復制。所以,要想保證原汁原味,得多下功夫,不能大量供應。
傳統工藝制作起來非常復雜,工序繁多,技術工藝不好操作,為了保證技藝傳承,店里的師傅都是葛記燜餅傳人的徒弟。“有一二十個徒弟,有3個已經在葛記干了20多年了,1989年改革開放后鄭州飲食公司決定恢復傳統風味和名小吃,在南喬家門恢復葛記老字號時,他們就來了,那時候他們才十六七歲。”
“我們第三代都已經老了,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也希望葛斌他們能利用越來越先進的科學技術,研制出適應葛記燜餅發展的生產技術,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也能實現標準化,這樣可以把‘葛記燜餅’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原標題:葛記燜餅:四代人接力做最正宗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