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餐飲業聲名遠揚的“老三記” 京都老蔡記是為第一家
2008年入選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美食家對它念念不忘:
為了這籠餃子
爭個你死我活,也是值得……
1919年便在老墳崗西二街開業的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其創始人蔡士俊老先生是清末宣統年間皇宮御廚,他創制的蒸餃雞絲餛飩是皇宮里的御膳之一。凡吃過“京都老蔡記”蒸餃餛飩的人,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叫“絕”的。
歷經了百年的變幻,“京都老蔡記”依然以其傳統風味慰藉著老顧客,迎接著新顧客。記者近日獲悉,香港美食家、專欄作家蔡瀾不久前邀請“京都老蔡記”餛飩館的第三代傳人蔡和順前往新加坡考察,欲將老字號進一步弘揚與發展。從12年前第一次在鄭州品嘗到“京都老蔡記”之后,蔡瀾便對這一經典名吃念念不忘。
4月18日,記者在政通路與慶豐街交會處的一處不算顯眼的門面前,看到了“京都老蔡記”古香古色的招牌。在“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內,記者見到了“京都老蔡記”的第三代傳人蔡和順和蔡長馨。2009年,蔡和順獲得我省首批“名廚世家”表彰。目前,其正和兄弟姐妹研制速凍蒸餃工藝,以讓更多的人品嘗到“京都老蔡記”的正宗風味。
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文 白韜/圖
A
“京都老蔡記”
餛飩館的由來
“京都老蔡記”創始人蔡士俊先生是河南長垣人,早年在京城皇宮里御廚,由于勤奮好學,心靈手巧,學到不少的烹飪技術,尤以蒸餃雞絲餛飩更為一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蔡士俊老先生離開了皇宮獨自謀生。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北京前門外開了一個小飯館,取名“京都餛飩館”,經營蒸餃雞絲餛飩,憑他的一手絕藝,生意頗為興隆,倒也能養家糊口。到了1919年,由于政局不穩,時局動亂,蔡士俊帶著家人回到了河南鄭州。
當時的鄭州,最熱鬧繁華的地方當屬老墳崗,于是蔡士俊重操舊業,在西二街開了一個小店,名為“京都老蔡記”餛飩館,經營蒸餃雞絲餛飩。
1928年,蔡士俊的長子蔡永泉隨父學藝。由于蔡永泉吃苦耐勞,上進好學,很快得到了父親的真傳,掌握了經營的經驗。由于蔡士俊老先生年事已高,經營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了蔡永泉的肩上。蔡永泉經營有方,生意越做越活,聲譽越來越響,收入逐年增長,因此投入了部分資金擴大再生產,買下了德化街100號半間小樓門面房,將店鋪從西二街搬遷至德化街經營。從此,“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就在德化街扎下根來。
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京都老蔡記”獲得新生,蔡永泉出任經理,不僅將“京都老蔡記”這個老字號保留了下來,還擴大了經營規模,店鋪能容納200多人就餐。
上世紀90年代初,蔡家兄弟姐妹幾人注冊了“京都老蔡記”商標,在商城路城隍廟附近的一間住房里開始了新的經營。“不想讓祖上的蒸餃雞絲餛飩絕藝斷了。”
就這樣,“京都老蔡記”傳承了下來。由于誠信經營,質量過硬,選料寧缺毋濫從不虧待顧客,生意格外火爆,顧客盈門。蔡家開始擴大經營,先后在很多地方開了店。“但因為城市擴展和改造,店面經營幾年后,便不得不重新選址。這也是最讓我們頭疼的地方。”蔡和順很是無奈。
B
美食家一生
嘗所未嘗的最佳餃子
“從到鄭州就吃‘老蔡記’,可是一直不知道‘老蔡記’和‘京都老蔡記’的區別,直到看了蔡瀾的書,才知道‘京都老蔡記’不同于‘老蔡記’……墊著松針的蒸餃確是一絕,涼菜也是很傳統的豫菜風情。真的遺憾這個老店推廣做得不好,估計很多手藝也很難流傳下去吧……”網友的感慨可以說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2001年3月,香港著名美食家蔡瀾先生來鄭州品嘗過“京都老蔡記”的蒸餃和雞絲餛飩后,在香港《壹周刊》的專欄里發表文章《大食中原》。文章是這樣表述的:“……用筷子去挾,不必擔心湯流出來,送進口,啊……那陣味道錯綜復雜,又加上松針的香,的確是我這一生60年嘗所未嘗的最佳餃子。古人逐鹿中原,我沒有打仗的欲望,但是為了這籠餃子,爭個你死我活,也是值得……”從這段文章的表述中,不難看出蔡瀾先生對“京都老蔡記”蒸餃雞絲餛飩給予了多么高的評價。
《大食中原》在香港《壹周刊》雜志發表后,引起了轟動。很多港澳人士帶著這篇文章專程慕名來品嘗“京都老蔡記”的蒸餃雞絲餛飩。有兩位香港客人乘飛機到北京去辦事專門在鄭州下飛機前來品嘗,吃過拉著蔡和順先生的手說:“蔡老板,我這趟來得值。”并說,“只要蔡瀾先生說是好吃的,那就一定錯不了,再遠,再不順路,我們繞著道也要來吃,以遂心愿。”
C
老風味:
玻璃餛飩松針蒸餃
“京都老蔡記”不是一朝成名的,而是經過蔡家幾代人百余年的時間用畢生的精力打造出來的。為了保證質量,蔡士俊從經營初始就遵循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餛飩用精粉做皮,透亮,人稱“玻璃餛飩”;蒸餃,上籠用松針鋪底,叫“松針蒸餃”。做餛飩,用一定數量的老母雞燉出來的湯,賣多少碗餛飩都是有定數的。肉餡剁好之后,要邊打邊加水,使肉餡打上勁,各種調料按一定比例,缺一不可。蒸餃皮用半死半燙面粉,經反復揉搓使面團筋韌,再搟成薄皮,裝餡提成柳葉褶,使蒸餃形為彎月,所以蔡記蒸餃具有皮薄微黃,色澤光亮,餡飽透明、造型美觀、灌湯流油的特點。
“京都老蔡記蒸餃雞絲餛飩的制作方法獨特,與眾不同。它的面、餡選料考究,都要精研細做,從不做半點虛假和省工減料,否則就不能成為美味可口的風味小吃而百年不衰。如果哪天未采購到上好的原料,寧肯停業不做生意也不糊弄顧客,損害信譽。‘京都老蔡記’從不單純追求成本利潤,而是通過不斷提高量,采取薄利多銷的方法招徠顧客。”蔡和順介紹說,父親當年曾騎著毛驢到古滎去買老母雞,他堅持用1公斤以上的老母雞煮湯,肥而不膩,清香利口,富于營養。
“我們現在用的松針也是從南陽山上弄來的。鄭州的松針是短的,沒有這種長松針的清香味。”蔡和順說,也正是因為想保留傳統風味,所以他一直堅持按照祖上的要求來制作。
“做廚師又苦又累,我們兄弟姐妹這代人成長環境不好,也吃過不少苦,所以現在才能堅持下來。下一代,除了我女兒還在做,其他的孩子都改行了。”蔡和順說,他也希望借助此次新加坡考察,讓“京都老蔡記”這一老字號有突破性的發展。(原標題:為了這籠餃子爭個你死我活,也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