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鄭國三號車馬坑自今年2月6日開始發掘后,就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11月9日,記者獲悉:此次考古發掘的清理工作結束,共發現4輛馬車,其中一輛大型“房車”系在鄭韓故城首次發現。另外,此次考古還出土122匹馬骨,馬匹數量也創下了鄭韓故城考古的歷史記錄。
在三號車馬坑出土的四輛車中,1號車形制很大,長4.7米、寬1.65米,裝飾豪華,書名為“鞍車”。用現在的話說,是典型的“房車”,主人可以躺在這輛車里睡覺。在整個鄭韓故城考古中,形制如此之大的馬車,還是首次發現。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為了遮陽、避風和避雨,古代馬車車輿頂部都有篷布,篷布要么是席、要么是油布,而這輛車頂部的席,竟然是彩席。記者看到,這張席的紋飾清晰,而紋飾上微微泛著紅、黑、褐等多種顏色。據悉,這也是在鄭韓故城內首次發現帶有彩席的馬車。
三號車馬坑所在的鄭國車馬坑博物館,在鄭韓故城東城區西南角,在近300畝的范圍內,經過考古勘探,共發現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車馬坑18座,出土車馬無數,而此次三號坑目前出土的這輛馬車,形制最大、裝飾最豪華,刷新了考古記錄。
除了1號車之外,2號車、3號車的形制較小,屬于行車,也就是日常只能行駛的車輛。而4號車正好處于盜洞的位置,對車輛遺跡破壞嚴重,僅存部分灰痕。因此,還無法判斷這輛車的具體形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號車馬坑內,除了發現四輛車之外,還清理出馬骨122匹。在鄭韓故城考古中,一個車馬坑內出土122匹馬,也創下了歷史記錄。
“這122匹馬均呈東西向排列,由東到西共五排,每一排馬骨數量不等。”新鄭車馬坑博物館負責人李宏昌說,前三排馬匹相對規整,而第四排、第五排馬匹較多,呈現了上下疊加的情況,因此,這122匹馬骨只是初步掌握的數字,實際數量可能會多一點。
李宏昌說,鄭國三號車馬坑的清理工作基本結束,下一步,會繼續清理車馬坑內的余土,接著就是進行保護、研究和展示工作。
三號車馬坑是鄭國國君墓的陪葬坑,此次發掘意義重大
據悉,鄭國三號車馬坑所在的新鄭車馬坑博物館,是鄭韓故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新鄭市的鄭韓故城,是一座東周時期著名的諸侯國都城,它先是“春秋十二諸侯”之一鄭國的都城,戰國中期又成了“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都城。
公元前806年,周厲王的兒子在陜西華縣建立鄭國,他就是第一代君主鄭桓公。第二任君主鄭武公遷都鄭州滎陽的京襄城遺址,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今天的新鄭市,相比于舊鄭國,這里叫新鄭國。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后來的戰國七雄之一韓國所滅。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先后經歷20位君主,而在新鄭建都的時間共395年。
鄭國被韓國滅亡145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軍破城,攻入韓國,自此韓國滅亡。此后,先后為鄭國、韓國國都的新鄭,就給后人留下了“鄭韓故城”的稱號。
從春秋時期的鄭國到戰國時期的韓國,新鄭作為國都有540年歷史,不但形成了“西王城東郭城”的最終歷史布局,故城內外的地下也埋藏了數不清的文物遺跡,是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經過四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重大考古發現屢屢驚世,鄭國三號車馬坑的發現便是其一。
三號車馬坑位于車馬坑博物館主展館內部西側,東側就是規模龐大的鄭國國君墓。早在2002年2月,考古人員就對這座鄭國國君墓發掘,同時也開始對這座車馬坑進行發掘。由于此前發掘了國君大墓以東的一號車馬坑,同時發現了大墓以北的二號車馬坑,因此,就把國君大墓西側這座大型車馬坑編為三號。
車馬坑發掘項目負責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說,三號車馬坑作為國君墓的陪葬坑,此次發現對研究當時的喪葬習俗、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