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嵩山論壇——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2017年會在登封舉行。本屆年會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中國文物學會、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河南省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金會聯合主辦,嵩山論壇秘書處、登封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承辦。年會以“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主題,借助嵩山論壇這個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的平臺,為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共同發展進行深度探討。年會期間,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家及港澳臺的文化學者,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的學界精英以及25家海外華文媒體嘉賓聚首“天地之中”登封,圍繞“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主題展開對話與交流。
9月16日上午,“嵩山論壇——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2017年會”在登封開幕。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俊峰首先致開幕式歡迎辭。他講到,鄭州地處中華腹地,史謂天地之中,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全國集鐵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為一體的國際化現代化立體綜合樞紐。近年來,鄭州響應“一帶一路”建設和河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先后培育了黃帝文化論壇、嵩山論壇等一批知名的文化品牌,積極在海外內推廣著中原文化運動,傳承嵩山文化,促進人文交流,人心相通和開放合作。當前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合力共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需要各方的合作與發展,也倒逼著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拓展和深化區域合作的機制、領域和層次。不斷將華夏歷史文化傳承推向更高的水平。本屆嵩山論壇圍繞“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這一主題,著力探討中西方文化和不同文明體系的相互借鑒與學習,共同致力于創造和諧共生、文明對話的新時代,這為我們探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政學研交流平臺。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廣智出席并致辭。他講到,舉辦嵩山論壇的初衷和主旨,就是讓華夏文明和世界各文明對話交流、互學互鑒,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更多了解世界。世界各種現存文明,都有自已的長處,自已的精華,這就使各文明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成為必要,只是通過對話交流才能促進共同繁榮。嵩山論壇就是一個展示自已的美,同時欣賞別人的美,共同探討怎樣使人類社會更美的平臺。張廣智最后說,盼望與會者和全世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努力發展本身文明的同時,也關注其他文明,盡量發現別的文明的長處和精華,積極參與文明對話與交流,共同探討破解人類面臨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共同關注人類命運,共同構建天下文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致辭。他講到,嵩山論壇是我參加過論壇當中很有意義,很有特點的一個論壇。嵩山論壇是以中原文明、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和出發點,與世界文明對接。他從論壇的主題“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談了“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傳統遺訓,闡述了中國人的內在精神氣質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并且要把這個情懷向全世界去表達,去講好。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士、國際哲學院副主席及院士杜維明致辭。他講到,我歡迎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一起來探討“共建天下文明”的課題。嵩山論壇位居天下之中,又以華夏文明、世界文明對話為總主題,以天下文明為第六屆年會的主題,并不是好高騖遠,而是經過多方的協商,很多年的積累所達到的共識。這次的論壇我們提出“天下文明”固然是以中國的歷史經驗為依據,但是我們不認為他是華夏文明的專利,也沒有意愿使它成為國際社會重組的一個標準和典范。我們希望能共同建構的是人類文明的世界主義,我們相信軸心文明以來各大精神傳統都有發展世界主義的潛力,各個偉大的宗教也都如此,也都能夠發展獨具特色的世界主義,這一種大同的思想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確實可以實行的實踐智慧。它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身體力行的道理,從每個人的修身做起,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仁道,這就是成己成人的道理。最后,他講到,在儒家思想里認為,成己而不成人,不成物不是真正的成己,這是過分狹隘的自我中心,這是不夠深刻,也是不夠真實的,要想繞過成己而成人成物這是不可能的,我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以天地萬物相合的人,我的主體性與天地有超越的一面,有社會的一面,要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自我,是儒家修身之本。自尊、自重、愛己、自愛都不是自私自利,正好相反,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的前提,關愛自己是關愛他人的前提,尊重他人是自重自尊的擴大,關愛他人是愛己自愛的擴大,以他人為重,不是貶義自己,而是自覺的表達對他人的承諾和關愛,是從自私自利轉向公平和正當的成己之道。在儒家理智文明中認為人與人,群與群、國與國之間的溝通、對話是必要的因素。我們要維持世界的和平,必須在成己的基礎上推己及人,不僅是親人,而且是所有的人,因此我們認為天下文明的具體實現是可以通過成己成人的道理。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丁奎淞致辭。他講到,很高興再次與新老朋友一起來到美麗的登封,出席嵩山論壇2017年年會,共同探討“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這個意義深刻的主題,首先還是允許我代表本屆年會的主辦方之一,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講到,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整體形勢持續深刻發展,但環境保護、能源資源危機、經濟金融危機,人口問題,政治爭端、網絡安全、生態安全、恐怖主義都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在這一種情況下習近平先生提出的“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我以為就是基于“天下文明、天人合一、合而不同”等傳統的中華文化理念,融合新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思想,應對全球化挑戰提供了中國思想,展現了中國人的天下情懷。習近平先生指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建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世界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因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通向命運共同體之路,更是共建天下文明之路。推進“一帶一路”共建天下文明,就需要我們開放包容、互學互建、促進文明價值的共通,古絲綢之路延續千年,綿延萬里,跨越海陸,是世界文明史中的大運河,它將世界多種文明和中華文明緊緊相連,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與中國佛學、道學貫穿匯集,書寫了尊重文化差異性的友好交流文化圈。最后,他講到,“一帶一路”建設并不是中國的獨奏曲,而是世界各國的大合唱,只有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夠推進各種成果的轉化,才能夠應對擺在人類面前的共同挑戰,也才能實現我們講的“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
開幕式之后,國際哲學學院院士、國際哲學學會聯合會名譽主席、丹麥奧胡斯大學教授彼得·肯普,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教授斯爾加科別娃·阿科馬拉爾·薩利姆熱諾夫娜,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黃玉順,日本《中日新報》社長、海外華文傳媒協會主席劉成,伊朗哲學學會(ISP)主任、國際伊斯蘭哲學學會(ISIP)主席古拉姆瑞扎·阿瓦尼,俄聯邦政府金融學院哲學系主任·俄羅斯哲學學會第一副會長亞歷山大·N·丘馬科夫等專家學者先后發表主旨演講,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的年會主題。
9月16日下午,作為嵩山論壇2017年會重要活動之一“海外華文媒體助推‘一帶一路’暨河南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論壇”成功召開。
近年來,河南深入實施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原城市群等國家戰略規劃,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此次嵩山論壇活動首設媒體論壇,旨在深入貫徹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助推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匯聚政府、海外媒體、海內外智庫、主流企業四大主體力量共建智慧平臺,以中華文化為精神紐帶,加快河南國際傳播體系的建設,推動河南更好地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論壇開幕式上,嵩山論壇組委會主任、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廣智在致辭中講到,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全球華人僑胞的“老家”和根親文化圣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嵩山論壇是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世界文明互鑒交流大勢之下應運而生的國際高端文化論壇。她依托嵩山(天地之中)獨特的自然、歷史和文化積淀,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點,匯集國內外多元文化的代表人物、學術領袖、專家學者、文化名人,以及政要、政府智囊和知名企業高管,倡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開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和睦相處中共同發展,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奮斗。張廣智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華文媒體既是6000多萬海外華人與祖國母親聯結融合的紐帶,也是增進華夏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溝通理解的橋梁。此次華文媒體論壇的舉辦,必將傳播好嵩山論壇的主旨思想、展示好河南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凝聚起華人僑胞的深厚友誼,為推動河南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丁奎淞在致辭中講到,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從事民間國際文化交流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成立30多年始終致力于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通過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文化交流,為我國文化繁榮、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服務,為世界和平、人類文明做貢獻。自2013年以來,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與河南省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基金會等機構通立合作已經成功舉辦五屆嵩山論壇年會,今年我們是第六屆年會。在中央領導和社會各節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嵩山論壇已經成長成為了頗具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成為了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已經成為推進“一帶一路”愿景的重要宣傳窗口。隨后,他從三個方面表述了媒體人士應該并且可以做好的工作:一是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國家關系良好發展;二是發揚絲路精神,促進民心民意相通;三是推進務實合作,深入跨文化認知與理解。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共同使命的感召下,讓我們攜起手來,奮力前進,為推動文明互學互鑒,共建建天下文明而持續努力。
河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巡視員郭俊峰在致辭中講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你們艱苦創業和辛勤耕耘的成果,近二百年來,海外華人媒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弱到強,不僅為華人給海外提供了資訊服務,成為海外華僑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有的影響已經超越了華人社區,與當地主流傳媒并駕齊驅,成為所在國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們肩負著特別的歷史使命,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連接和溝通海外華人華僑與祖國的紐帶,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當地人民認識真實的中國,讓華人后代認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一個重要載體,更是促進中國與世界交流發展,駕起一座中國與海外華人相互了解的橋梁。這里我再次對各位海外華人媒體的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希望各位到會的海外華文媒體朋友們,能夠各獻高見,相互切磋,加深友誼,暢談合作,進一步促進河南媒體與海外華文媒體的共同發展與合作。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在這里我也衷心的希望各位海外華文媒體在今后時間里能夠抽出時間多在河南走一走看一看,讓世界了解河南,讓河南的聲音、河南的故事在全球更加響亮!
登封市常委、宣傳部長王超在致辭中講到,近年來,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鄭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強化使命擔當,搶抓戰略機遇,加快建設世界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工程,努力打造國際文化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和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家園,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海外華文媒體擁有融通中外的獨特優勢,在“一帶一路”的理念傳播和實際推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相信有海外華文媒體朋友們的參與,嵩山論壇的國際影響力一定會持續擴大,必將進一步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必將進一步推動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鑒。在此,真誠希望各位華僑同胞能夠進一步向世界宣傳推介登封,讓更多的人了解登封、認識登封、熱愛登封,不斷提升登封美譽度,擴大登封國際影響力。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河南聯絡處主任劉錦泉在致辭中講到,在新的時代,“一帶一路”的倡議是促進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合作共贏之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航空樞紐,香港是“一帶一路”的一個重要節點,擁有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位居亞太區中細的區位優勢,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專業服務,成為“一帶一路”服務和金融融資樞紐,尤其在基建融資、融資融通上,香港的優勢尤其明顯。此外,香港在專業服務方面,包括投資風險評估、保險、會計等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香港這個高效率的國際平臺可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同時引導外國企業基金到內地尋找商機,“一帶一路”也為我們帶來的很大的機遇。河南正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大力推動中歐班列、航空發展以及河南自貿區建設,為河南發展提供了動力。香港與河南兩地經貿關系密切,河南省企業在外上市融資主要平臺,也是河南省的重要貿易伙伴,香港特區政府于2016年在河南省建立聯絡處,進一步加強豫港兩地在經貿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的聯系,介紹香港發展情況,更好的聯系在河南省港人港商,把握河南省高速發展帶來的商機。我衷心的希望今后豫港兩地在不同領域的交流和合作越來越緊密,為兩地經濟發展創造雙贏。
隨后,美國《中美郵報》社長屠新時、加拿大七天文化傳媒集團主席尹靈、迪拜《中阿衛視》臺長劉海江、中國人民大學杰出學者特聘教授郭英劍、臺灣《南華報》社長賴連金、韓國《新華報》社長曹明權、迪拜《中阿衛視》駐中國首席記者馨玥、《長江日報》報業集團余熙、《中國網視臺》臺長秦金瑋、《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臺長李世強、英國《衛報》總編劉永、清華啟迪數字天下執行總裁何義民、河南執美文化負責人蔡弢等先后進行主旨發言。
此次論壇上,還舉行了媒體論壇圓桌討論。來自海外25家新聞媒體、機構負責人光臨論壇現場。與國內、省內強勢媒體雙向互動,實現全球化傳播。傳播范圍覆蓋亞洲、歐洲、美洲,從日韓到美國、英國、俄羅斯、德國、法國、中東地區等世界范圍內的各國媒體,首次實現在全球有華人的地方,就能聽到河南故事,嵩山聲音,是2017年嵩山論壇的全新亮點。
論壇期間,為了感謝嵩山論壇組委會對海外華文媒體的支持與幫助,海外華文媒體協會主席劉成向嵩山論壇組委會贈送書法作品。
9月17日上午,在儒學圣地嵩陽書院將軍柏的綠蔭之下,專家學者就“成己成人——人的維度拓展與提升”的主題進行學術研討。
來自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哲學所教授謝爾蓋·霍魯日以《保護人類——挑戰與回應》為主題,首先發表主旨演講。他以人類學和生態學這兩大學科領域為進路,針對當今世界人類生存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做出了一些回應。他指出,實現嵩山論壇所倡導的文明共存與共同發展的目標,需要應對生態挑戰、恐怖主義挑戰和退出挑戰(人類滅絕的威脅)這三個當今世界中存在的主要挑戰。霍魯日教授認為中國傳統中“天下文明”的理念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處理全球對話的模式。他提到,“天下文明”,這個中國古代統一和諧社會秩序的觀念是具有現代性的,其中有道家原則作為輔助;這種秩序被賦予了特定的人類學價值,即一個熟練的操控者能夠重新安排秩序,并付諸實踐。這意味著,作為一種文明實現和發展模式的“天下文明”,具有人類學的線索,它的性質與特定的人類學有關。霍魯日教授意識到,保護人類基本上等同于保護全球現實,同當前生態破壞相對應的生態環境保護呈現出根植于古代宗教思想中的自然之人的使命的新認識。
美國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神學院高級講師、研究學者瑪麗·伊夫林·塔克以《儒家作為宗教自然主義的一種形式:生態意蘊》為主題,發表主旨演講。她認為儒家宗教自然主義的藝術也許可以闡釋為從日常瑣事中發覺個體的宇宙性存在,對于儒士而言,高明寄居于中庸;凡俗即為神圣;超越寓于內在。她進一步指出,儒家的不同之處在于包羅萬象的宇宙背景之下其在人文方面對世界的肯定傾向,儒家并非一種向外尋求超脫的傳統,而是肯定個體在當下現實世界所具有的內在精神自我完善的靈性。儒家之道是內在之道,塔克教授將此視為儒家所言“天下”觀念的意涵之一,她進一步解釋說,與他人和自然世界相關聯的自我修養是儒家改造自我的方式,這種自我修養與深植于對文化本身的價值及其種種表達形式而孕育的學術反思傳統有關:它旨在推動發展社會關系,高效的教育體系,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和變化不已、生生不息的宇宙背景下人道的政治治理。即便儒家傳統并不缺乏超越的層面,比如,從儒家典籍中“天”的概念或是后期新儒家“太極”的理念中就可見一斑,塔克教授指出,儒家精神更為關注,或者說更為強調的則是修養自身與他人和宇宙相關的天命之性,而不是超越之性。她認為印度教或佛教里脫離輪回苦海或是猶太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中尋求超脫救贖的沖動并不存在于儒家精神之中,而正相反,在儒家的精神中,自我存在的微觀世界和宇宙的宏觀世界被且隱且顯地視為統一而又不斷變化的實在。內在與超越交織而成的無縫之網成就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宗教自然主義形式,在儒家的文化傳統之中,超自然和自然秩序之間不存在本體論上的分裂。塔特教授指出,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其現代復興形式上看,這種“生態意蘊”的宗教自然主義也許可以被視為儒家獨有的貢獻之一。
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倪培民以《“天下”的縱向緯度》為主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認為在橫向拓展的空間維度之外,天下概念還有一個垂直高下的縱向維度,即與“天上”相對的“天下”。他進而指出,縱向維度視域中的天下,可以指與君主、朝廷、政府相對而言的民間社會與黎民蒼生,也可以指與超驗的理論和超越的天界相對的現實人生。以平面空間維度視“天下”,我們會遇到包括民族國家與國際關系、夷夏之辨、普遍性與地域特點、文明對話、全球倫理和全球治理等等問題。以縱向維度視“天下”,我們遇到的問題包括天下為公還是為私、立君為民還是天下徇君、官本位還是民本位,哲學理論和宗教信仰與實際生活應該保持什么樣的關系等等。在前者的意義上,共建天下文明主要是指世界各國合作建立一個既保持多元性而又有全球性的文明,在后者的意義上,共建天下文明主要指的是社會的各個階層(如政界、學術界、宗教界、企業界、教育界等)一起合作構建一個以人類實踐生活為主,但又有理智和精神指導的文明。倪培民教授認為光有平面維度的天下概念是不完整的,它必須要以垂直維度的天下概念作為補充,才可以構成一個立體的概念框架。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首席學術顧問及榮譽學院院長郭少棠以《反求諸己、自學成才:學以成人的教育進路》為主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講到,在中國教育部發表的有關中國學生素養培育的指引文件中,需要關注三個方向或原則:“以德樹人、自主學習、社會建設”。學以成人是中國教育的核心概念,學習是為人,但一直以來許多教育工作只重視教而忽略了學,因此過去20多年不少國家都開始提倡教育返回以“學習”作為根本,而學習的責任在于必須要使各方面都明白教育的精神是以學生為中心,學校、家庭和社會主要是支持學生爭取自我學習的,而非學習者本身。他指出,學生必須回歸到自主學習的基本原則,承擔成長的責任,這正是儒家思想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向。反求諸己是誠意正心的基本功夫,在這個層面上講,為學與做人的原則同出一轍,先求諸己而后求諸人。吾終日三省實際也是佛家和基督教悟道慣用的原則,學以成人始于反求諸己的內省功夫,也是今天培育學生素養的核心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梁濤以《統合孟荀 創新儒學》為主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認為儒學的獨特之處就是心性與政治、內圣和外王的統一,如果真有大陸新儒學的話,也一定是心性與政治、內圣和外王并重,是重新處理了二者關系的新的學術形態。他指出,仁與禮的關系是儒學的基本問題,孟荀之后的儒家學者其實都是在回應這個問題,并表現為不同的理論形式或形上學建構。梁濤教授進一步分析到,孟子把仁落實在心,提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又即心言性,提出性善論,是對孔子仁學的一大發展;荀子則提出“隆禮重法”,認為“禮有三本”,對孔子禮學有所推進。他指出了這種分化的不利之處,即是窄化,儒學本來是內外兼備,仁禮并重的,但到了孟、荀這里,則往往取其一端,片面發展了某一方面。因此他認識到,如果立足于根源的文化生命,以仁、禮為道統的基本內容,以內圣外王的貫通為儒學的根本特征,那么,孟子是有所失,荀子是有所偏: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仁學,但對禮學有所忽略,所以是有所“失”;荀子對孔子禮學有重大貢獻,但對仁學的理解有所不足,所以是有所“偏”。因此,梁濤教授提出:我們就不應該在孟、荀誰是正統的問題上爭來爭去,而應該統合孟荀,重新建構完備的儒學思想體系,這種認識意味著先秦儒家道統譜系之中就不應該只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四人,而應是孔子、七十二子及其后學、孟子、荀子,代表先秦儒學的核心經典的也不應是傳統的四書,而應是《論語》、《禮記》、《孟子》、《荀子》,他將其稱之為新四書。最后,梁濤教授側重探討了荀子在儒學現代性轉化過程中自身所需要進行的“轉化”,指出荀子思想的價值在于其普遍的人性理論,而不在于他在戰國后期針對特殊歷史情境問題得出的具體結論,而這樣荀子的人性論及具體結論都需要做出一定調整,荀學的自我轉化很大程度上又影響到儒學的自我更新和發展。
厚重書院之內,滄桑古柏之下,中西方文化在此交匯、碰撞,產生出智慧的火花。主題演講后的現場互動環節,在場的中外學者踴躍提問,紛紛發表了新的見解,使得此次論壇成為世界多元文化對話的優質平臺。
論壇最后,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作總結發言。他說到,能不能對包容思想本身做一個比較更深刻的反省?更深刻的反省就是說確實我們是包容的,比如唐君毅先生在儒家傳統里面最包容,到最后的時候他認為有心靈的九境,心靈發展一共有九個不同的階段,他把世界宗教都體現這九個階段體現了,最高階段叫天德流行,所有的宗教所有的東西都能夠體現它們的價值,那當然就是儒家的思想。我是一個基督徒、佛教徒、伊斯蘭教徒,我不一定接受這個觀點,我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達到我不僅成人,達到我的最高價值。從儒家如果你有包容性的話,你能不能接受?所以我認為如果儒家要進一步發展,確實要接受一個文化多元,文化多元的話就是對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我認為是最好的,不一定對我的對話伙伴講一定最好。我要了解我的對話伙伴他要什么?如果他要的并不是我想向他傳達的信息,我應該尊重他,在這個前提下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比“己所欲施于人”更根本,恕道更開放。
9月17日下午,為期兩天的嵩山論壇2017年會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在登封落下帷幕。
閉幕式上,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廣智在致辭中講到,從2012年至今,嵩山論壇緊緊圍繞“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這條主線,把不同國度、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專家學者“請進來”共同開展世界多元文明的對話交流,共同研討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傳承創新,共同弘揚文明傳承創新的重要成果,努力推動“百花競放、兼容并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世界文明的建設,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嵩山論壇與世界學術界、政府智庫,以及有天下情懷和擔當精神的社會各界精英結下了深厚友誼。張廣智表示,雖然嵩山論壇2017年會落下帷幕,但是我們成己成人,追求卓越,構建世界文明的腳步遠遠沒有止步。堅信嵩山論壇將以更加開放包容、豐富多樣、經世致用的特質,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新事業中實現更大作為。嵩山論壇將認真落實本屆年會達成的各項成果,進一步完善辦會機制,豐富論壇活動,不斷擴大影響,不斷拓展研究領域,打造長期制度化平臺,更加注重成果分享,為推動世界和諧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閉幕式上,中央中共黨校哲學系教研部主任、教授喬清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原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楊慧林,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李四龍,美國丹佛孔子學院院長、海外華文傳媒協會副主席、美國《中美郵報》社長屠新時,迪拜中阿衛視臺長、海外華文媒體協會副主席劉海江,加拿大女王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苗建時分別從各自的研究領域發表主旨演講,觀點碰撞,智慧激蕩,為嵩山論壇的持續發展注入豐厚內涵。
嵩山論壇2017年會,圍繞“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這一主題,60多位專家學者進行了開幕致辭、主旨演講、分組研討、學術交流、圓桌討論等多項文化活動。論壇期間,共收到學術論文30多篇,組織主旨演講50余人次。嵩山論壇2017年會,做為一個展示自已的美,同時欣賞別人的美,共同探討怎樣使人類社會更美的平臺,論壇攜手與會者和全世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努力發展本身文明的同時,也關注其他文明,盡量發現別的文明的長處和精華,積極參與文明對話與交流,共同探討破解人類面臨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共同關注人類命運,共同構建天下文明。
據悉,本屆論壇之后,嵩山論壇將努力實現四大定位:世界文明交流的平臺;華夏文明的傳播中心;文化產業發展的示范區;中原經濟區對外交流的窗口。